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农林牧渔

精确定量栽培助农业高产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精确定量栽培助农业高产

  轻简科学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正在走进农业生产。其目的是根据作物的生育规律,以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佳的生育时期,使用最适宜的培育技术,最终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效果。

  播种、插秧、灌溉、施肥……这些看似传统的农耕技术,如果发挥到极致,也可提高作物产量。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就是在不做任何遗传基因修饰的前提下,实现了水稻的高产。

  日前,多位专家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轻简科学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正在走进农业生产。其目的是根据作物的生育规律,以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佳的生育时期,使用最适宜的培育技术,最终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效果,从而推动农业集约化大规模生产。

  叶龄模式奠定生物学基础

  实践证明,栽培技术要想真正做到简化高产,作物叶龄模式的指导和应用至关重要。

  据记者了解,作物叶龄模式揭示了叶龄进程与各部器官建成的基本规律,以简易的形态诊断方法为精确定量栽培奠定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也是确定作业实施最适时期的主要诊断指标。

  从事栽培研究50余年的扬州大学教授凌启鸿,在上世纪80年代就研究建立了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技术理论体系。他在系统阐明水稻形态建成与产量形成的相关生长学基础上,通过建立水稻不同品种类型的生育建成叶龄模式,提出了高产群体特征及数量、质量指标,并指出实现这些指标的栽培模式与按叶龄优化调控的技术。

  “运用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叶龄期和穗分化叶龄期,可使高产栽培促控技术实现定量化。”凌启鸿表示,正确运用水稻叶龄模式,可使水稻的生育进程模式化,高产群体的数量、质量指标化,调控措施规范化,达到精确定量最少作业次数、最佳作业时间。

  他还强调,高产水稻籽粒产量的80%~90%以上来源于抽穗后的光合产物,这个比例占得越多,籽粒产量也愈高。而高产的获得必须建造抽穗至成熟期的高光效群体,其关键之一是把群体的封行期控制在孕穗至抽穗期。

  “跟人的生长是一个道理,到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该补充什么营养是确定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曹凑贵对此描述道。

  傻瓜技术要因地制宜

  “我已经把‘渔’的方法摸索出来,具体怎么‘捕鱼’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凌启鸿表示,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用于不同地方,关键还要调查当地农业生产方方面面的数据。包括水稻品种总叶龄、移栽方式、移栽叶龄、秧苗素质、高产产量结构、测定土壤基础地力与高产水稻籽粒需氮量等。

  此外,精确定量栽培积累的高产水稻生长和管理模式、诊断指标、定量计算公式及参数等资料也必不可少。而精确灌溉技术、最佳抽穗结实期确定、标准壮秧定量化壮秧培育、合理行株距等因素也在定量栽培技术的范围之内。

  关于施肥的合理定量,凌启鸿就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抛出了精确的计算公式,并特别强调“‘前氮后移’是水稻生产上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高产增产技术”。

  例如,基蘖肥主要为供有效分蘖的需氮,基蘖肥比例过大,无效分蘖期就不能正常“落黄”,造成封行过早且高产群体被破坏。而基蘖肥施用越多,氮肥利用率就愈低,产量愈低。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chenc]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