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农林牧渔

高温危害的特征与生理机制

  高温对水稻的危害,不仅因水稻不同类型品种和不同生育阶段而异,而且随高温的强度、升温的速度与高温的持续时间 (包括一天中持续小时数与天数)而不同,超过临界高温愈高,持续时间愈长,则危害愈重。水稻孕穗期和开花期碰到高温危害,结实率降低;灌浆期受到高温危害,干粒重下降,稻米品质变劣。佐竹和吉田(1978)曾报道,当温度一次升至41℃,并于10—12时维持2h,颖花受精率只有11%;相同的升温强度,持续时间为12--14时,则受精率可达到50%。在同一生育阶段,相同的高温强度与持续时间的情况下,粳稻受害最重,籼粳杂交种与杂交籼稻次之,籼稻品种最轻。即使同一类型品种也不尽相同,如杂交籼稻中的仙优2号比矮优2号耐高温。

   ①高温处理6h。②35℃高温指数-35℃下的结实率/29℃下的结实翠,余下类推。

  水稻开花时高温弓I起不育,是由于开花后1h内所出现的生殖生理过程被高温破坏而造成的。吉田昌一等(1981)认为,高温阻碍了花粉的散落和破坏了花粉粒的发芽,而不影响雌蕊的育性。谭中和等(1985)的研究亦说明,高温不育是花药散粉不良,或柱头上分泌物减少,对花粉附着力降低,以及花粉萌发率减少所致。

  水稻灌浆期,高温引起千粒重降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同化物转移到稻穗的能力早期衰退。佐藤庚(1975)的研究指出,高温危害后的谷粒,接纳同化产物的能力过早地衰退和停止,多见于糙米中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反应为主的许多酶活性早期降低,如磷酸化酶、过氧化物酶、脂肪酶、肽酶等活性迅速消失,导致糙米细胞的生理活性衰退和停止。(作者 谢辉文章 来源 中国农业气象学)

  新闻来源:http://www.caas.net.cn/nykjxx/njbk/49949.shtml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qcy]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