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生命科学

壁虎“爬墙基因”找到

  南通大学顾晓松院士的研究团队与华大基因、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联合完成了壁虎基因组测序,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爬行动物基因组测序,为了解壁虎的适应性进化和生物特性提供了基础,相关研究于11月25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爬行动物经历了3亿年的适应性进化,在形态和生理上是最具多样性的四足动物,陆地壁虎便是其一。早前科学家发现壁虎可以在垂直竖立的玻璃表面高速爬行,缘于其脚底部长着数百万根极细的刚毛,而每根刚毛末端又有更细的分支。这种精细结构使得刚毛与物体表面分子间的距离非常近,从而产生分子引力。虽然每根刚毛产生的力量微不足道,但累积起来十分可观,使其更容易捕捉食物和躲避捕食者。同样,遇到敌害时,壁虎会自断尾巴,并再生新的尾巴。为了解壁虎的适应性进化和生物特性,研究人员对壁虎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分析。

  顾晓松及其研究团队对一只成年雄性壁虎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一个25.5亿对碱基的全基因组序列,他们确定了其中22487个基因的位置和功能。研究人员发现,角蛋白基因家族的规模增加和壁虎有黏性的刚毛的形成有关,刚毛让壁虎能够捕捉猎物并且黏在光滑表面上。研究团队还分析了与尾巴再生相关的基因的演化,并且确定了与这些动物从昼行转化成夜行生活方式相关的特定基因,这些基因被称为视蛋白基因。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壁虎演化史,也有助于仿生粘合技术的发展,同时对于断肢再生和再生医学的相关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编辑:侯茜

  新闻来源:http://www.cas.cn/kj/201511/t20151127_4474611.shtml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wj]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