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生命科学

【科学时报】拿什么拯救被边缘化的儿科教育

来源:科学时报
  ●现在的医学生毕业后不太愿选择做儿科医生,其主要原因是医疗过度市场化、医院过度利益化。儿科医生的收入相对其他科室的医生较低,且服务的难度较大。
  ●不是说把儿科系建起来,儿科人才就会层出不穷了。目前儿科医生的培养要靠“两条腿”走路。
  ●培养高质量儿科医生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完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养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综合医院更有优势,这与儿童医院的功能正好可以互为补充。
  媒体日前公布了一组令人沮丧的数字:我国儿科医生在15年内仅增加了5000人,近几年来,儿科医生的增加更是处于停滞状态。以2008年为例,全国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0至14岁的儿童2.3亿(约为0.259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参照美国1.455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的比例,我国至少还缺20余万儿科医生。
  于是,有专家呼吁:“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儿科医生培养机制,不然老医生们退休后,谁来接班?”
  后继乏人
  “我一毕业就选择了儿科,因为我真的非常喜欢孩子,没考虑别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儿科教授丁洁谈起当年的选择充满了幸福感,“记得当时到儿科实习,尽管孩子病得非常痛苦,但给他一颗糖吃,他就还你一个笑脸,顿时心里特别高兴。”
  “在北大医院的儿科工作,荣誉感是很强的。”丁洁告诉记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的儿科作为首批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并一直保持至今,尽管儿科的奖金不是最高的,但在学科地位等方面都是非常领先的。
  丁洁回忆,她刚进北大医院儿科的时候,就有人跟她说:“别看是‘小儿科’,那里可是藏龙卧虎的,诸福棠、秦振庭、左启华、王宝琳……”
  “我就是喜欢儿科。”北大医院儿科教授杜军保从1989年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毕业以来,一直在北大医院儿科临床一线工作。
  “每当眼睁睁看着小孩得病却束手无策的时候,都会非常着急。”杜军保认为,身为儿科医生,不能单纯维持现状,需要更多的探索,因为解除孩子的疾病痛苦、维护孩子的身体健康、提高孩子的生命质量始终是儿科医生的根本任务。
  尽管“身为儿科人倍感骄傲”的自豪感已经在北大医院传承了几代人了,可如今的儿科已经不再是抢手的“热馍馍”了。
  丁洁告诉记者,这几年,北大医院的8年制医学生选择专业或研究生培训的学生,想留下的一般都不会选择留在儿科,往往只有在去别的科室无望的情况下,才无奈地选择儿科。这种情况占大多数。
  “这跟我们当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当年选择儿科的理由都很简单,就是出于喜欢。”丁洁感慨道。
  记者了解到,除了从一开始就不选儿科的,进入儿科后转行的、跳槽的也特别多。
  比如,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儿科医生,本科学临床医学专业,班里100个人,毕业后就3个干儿科,现在除了他,另外两个都不干了,宁可去搞心电图、B超。
  又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小杨,本科和研究生学的都是儿科,毕业后,包括他在内的8个同学当了儿科医生,但到如今,已经有3个同学转行了。
  据报道,北京市卫生局已将儿科人才列为比较突出的矛盾:“长期以来儿科不受重视的现状导致儿科专业医师培养不足、流失严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难以完成正常门诊和病房治疗工作。”
  想选儿科,不容易
  “普遍来讲,现在的医学生选择儿科作为职业的,肯定没有选择其他科室的那么多。无论是从住院医师角度还是从研究生角度来作职业选择,很少会有人把儿科作为第一志愿选择。”丁洁说。
  为什么目前儿科成为多数医学生最先排除的方向呢?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会常委兼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马建辉表示:“现在的医学生毕业后不太愿选择做儿科医生,其主要原因是医疗过度市场化、医院过度利益化所致。儿科医生的收入相对其他科室的医生较低,且服务的难度较大。”
  丁洁则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收入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医院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当时由国家“包工资”,各个科室医生的待遇都差不多。而目前,中国医护人员的收入一般包含基本工资、津补贴和奖金三部分。尽管基本工资差别不大,但不同科室的奖金会有较大差异。由于儿童用药量少、辅助检查少、收费项目少,导致儿科的奖金远远低于其他科室。
  “国外的儿科医生也会抱怨待遇不如别的科室的医生。”丁洁举例说,“他们开玩笑说外科医生是quarter(25美分)的医生,自己是penny(1美分)的医生。这说明国外不同科室的医生收入也有差异,但中国可能更加突出。”
  第二,工作太辛苦。儿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丝毫不比其他科室小,甚至还要多得多。同样值夜班,由于儿童病情变化特别快,儿科医生是整晚没法睡觉的。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有喜有悲。”杜军保从事儿科医疗工作20多年,感触颇深,“由于小儿病情变化很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密关注。病情好转了,我们大夫的心情也随之好转。但是我们的心情也有沉重的时候,特别是看到送小孩来看病的家长,那一张张焦急的脸庞,我们也跟着紧张。”
  第三,由于孩子大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理特征,比成人脆弱,所以儿科俗称“哑科”,儿科医生除了跟生病的孩子沟通外,更多的还要与孩子的家长沟通,有的家长一着急还会比较“难缠”。
  因此,对于儿科医生来说,个人修养和个性上会有一些特殊要求,比如需要更有耐心、性格开朗。“医院里成天嘻嘻哈哈的一定是儿科医生。”丁洁说,“要把孩子的哭声当成交响乐来听,一见孩子哭就烦的人肯定不合适。”
  “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阻止了医学生们选择儿科。长此以往就导致了目前儿科医生数量少、人才匮乏的困境。”丁洁显得很无奈。
  专业没了≠培养空白
  有人把儿科人才队伍的萎缩归咎于1998年的专业调整。
  1998年,教育部为了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
  有专家指出,这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生的稳定来源,甚至意味着,12年来,我国新型儿科医生培养机制一片空白。
  马建辉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其实不光儿科,其他科室,比如内科、外科也都没有设置专业”。
  据马建辉介绍,目前培养儿科医生的主要途径有几条:第一,医学生毕业直接成为儿科医生;第二,医学生毕业后,通过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然后成为儿科医生;第三,医学生毕业后,再通过研究生教育,最后成为儿科医生。
  “没有了儿科医学的本科专业,并不意味着儿科医生的培养就一片空白了。”马建辉说。
  “现在很多比较出色的儿科医生以及很多仍然从事儿科专业的人都不是儿科系毕业的。”丁洁对于儿科专业的取消并未表示太多忧虑,“医学院校中的临床医学专业(或医疗系)毕业的学生完全可以从事儿科医生的工作。他们具有厚实的专业基础,再通过儿科专业的培训,同样能够成为很好的儿科医生。”
  “儿科系的取消,对于儿科人才的培养的确是一个‘撤退’力量。”但与此同时,丁洁指出,“儿科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的培养并不一定要在医学生阶段完成。医学上很多相通的知识技能在医学生阶段掌握后,等从事专业的时候再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去学习。”
  别把“宝”都押在儿科系
  “不能把目前儿科力量萎缩的问题都归咎于儿科系的取消。”丁洁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说把儿科系建起来,儿科人才就会层出不穷了。”
  丁洁进一步表示,要解决儿科后继乏人的现状,成立儿科系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还需要从儿科的从业环境、医疗环境的改变等方面着手。“儿科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单一科室的问题,也是整个医疗界的问题”。
  丁洁建议,目前儿科医生的培养要靠“两条腿”走路。以前有儿科系、有比较好的儿科传统和基础的学校可以恢复儿科系,但要切忌盲目跟风、一拥而上。因为那些曾有儿科系的学校一般都有较好的附属儿童医院,尽管未必有很大的规模,但拥有很好的教师和教学传统,这些学校的儿科系可以恢复。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好好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同样可以培养出好的儿科医生。
  “我们应该鼓励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事儿科,他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的发展不会弱于儿科系毕业的学生,从往至今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儿科医生都不是儿科系毕业的。”其实丁洁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丁洁198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8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在美国完成博士后及多年学习工作后回国。她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儿肾脏疾病的研究、临床以及教学工作,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国际儿科学会常委以及亚洲儿科肾脏病学会的现任理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shaoxc]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