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生命科学

向一片树叶学习 模拟植物叶绿体高效获取太阳能

来源:科学网

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链示意图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部件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植物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光变成我们的食物。它到底有怎样精妙的设计,能实现大自然间最伟大的反应;科学家是否能够勘破大自然的神奇,模拟出激动人心的“叶绿体”电池呢?

  人类看到了鱼的鳍,于是就有了浆;人类赞叹海豚曼妙的身形,于是就有了流线型的汽车和火车;人们发现几乎失明的蝙蝠飞翔自如,于是就有了雷达系统。

  聪明的人类不放弃一切向自然学习的机会,亿万年来进化保留下来的某些机制,甚至堪称完美。现在,人们又在向一片树叶学习,期望模拟植物叶绿体,能高效获取“太阳神”赐给人们的能量。

  植物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光变成我们的各种食物。它到底有怎样精妙的设计,能实现大自然间最伟大的反应;科学家是否能够勘破大自然的神奇,模拟出激动人心的“叶绿体”电池呢?

  光合秘密

  大约500年前,荷兰科学家范·埃尔蒙通过精准定量得到了一个令当时人们难以理解的发现:柳树生长增加的重量竟然和土壤减少的重量不一致!这项被称作盆栽柳树称重的实验,一举颠覆了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全来源于土中”的看法。

  尽管并没有发现光合作用,但范·埃尔蒙迈出的这一步仍打开了人们的视野。1880年,美国人恩格尔曼第一次发现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释放出氧气。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科学家终于明白了光合作用的核心,即由光驱动将水分子裂解为氧气、氢离子和电子,同时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通过反应转变成有机物。即“光”与“合”的作用。

  它们分别被称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顾名思义,前者必须有光的参与,实现水分子裂解,能量的传递;而后者却不能望文生义,“暗反应”有光无光均可,最终实现CO2与高能量结合,形成淀粉等有机物。

  这一切,都在叶绿体中进行。也就是说,大自然满眼的绿色不仅仅能令人们心旷神怡,其中还蕴涵着不可计数的能量转换器。不过,70年过去了,光合作用反应的一些超微细节,还有待继续深入探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liul]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