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生命科学

狂犬病“跨界” 防被咬仍是关键

  近日,台湾地区出现的全球首例钱鼠感染狂犬病案例的报道,使得狂犬病这一古老的病种又重回人们的视线,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狂犬病是否可跨物种传播?它会不会在人群中大面积流行?是不是这一病种发生了变异?人类感染的风险会不会增大?为此,笔者采访了长期从事传染病研究与治疗的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秦恩强,秦主任表示,狂犬病传播途径有限,无需对此恐慌。

  ——— 认识狂犬病 ———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广,病死率极高,对人生命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人患狂犬病通常由患病的动物以咬伤或抓伤的方式传给人体而被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恐声、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秦恩强介绍,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染肌细胞,在肌细胞中渡过潜伏期,后通过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乙酰胆碱受体进入神经细胞,然后沿着相同的通路进入脊髓,最后到达脑部。病毒在脑内感染海马区、小脑、脑干乃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并大量复制,延神经下行到达唾液腺、角膜、鼻黏膜、肺、皮肤等部位。它的损害来自内基小体,而内基小体广泛分布在患者的中枢神经细胞中,这也是确定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被狂犬病毒感染的动物咬伤后,潜伏期无任何症状。在狂犬病的早期,病人多有低热、头痛倦怠、全身不适、烦躁、恐惧不安等症状;病人对声音、光线或风之类的刺激变得非常敏感,稍受刺激立即感觉咽喉部发紧。在患者愈合的伤口周围及其神经支配区也有麻木、痒痛的及蚂蚁行走的异常感觉。

  几天以后,病情进入兴奋期。病人高度兴奋,突出表现为面部表情极度恐怖,恐水、怕风,遇到声音、光线、风等,都会出现咽喉部的肌肉严重痉挛。病人虽然口渴却不敢喝水,甚至听到流水的声音或者别人说到水,也会出现咽喉痉挛。严重的时候,病人还有全身疼痛性抽搐,导致呼吸困难。

  狂犬病的病人,大多数神志清醒;但是,也有部分病人出现精神失常。兴奋期约有两三天后,病人变得安静下来。但是,随之出现全身瘫痪,呼吸和血循环系统功能都会出现衰竭,迅速陷入昏迷,数个小时以后,就会死亡。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wangmy]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