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强大脑”是可以练成的吗?
周日特别策划
人类的“CPU”到底有多强大?最近一档科学励志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试图一探究竟。从45000个小色块中找出颜色变化的那一块,迅速判断出一张新面孔是由50张人脸中的哪两张合成,蒙眼穿越三维激光线迷阵……第一期节目中选手们展现的才能让不少观众惊叹“不看不知道自己有多笨”。 这档宣称“专注于传播脑科学知识和脑力竞技的节目”播出后也引发热议。节目中专家评审“Dr.魏”(北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魏坤琳)对于挑战项目难度系数的界定与现场其他嘉宾及观众的感受相去甚远。他表示,科学是其评判的唯一标准。网络上人们的讨论也聚焦于“哪些技能是可以后天训练的”,认为其中某些项目难度不大,自己经过训练也能完成的人不在少数。 那么,科学界对大脑到底了解多少?让我们叹为观止的那些大脑能力中,又有哪些是天生的,哪些是后天训练出来的?天赋秉异者的大脑结构是否异于常人?
选手郑才千面对的是一面长6米、高3米,由5000个魔方组成的“魔方墙”。魔方墙从中间分隔成两块,左右各2500个魔方,图案完全一致。45000个小色块密密麻麻堆叠在一起,远看就像是花屏的电视机,让有密集恐惧症的人不忍直视。郑才千顺利完成了挑战项目:嘉宾从一侧墙上随便挑一个魔方,变换其中一个色块后放回原位,他从45000个色块中将这个变化过的色块找出来,很像是电脑游戏“找茬”的超级升级版。 虽然魏坤琳给出了较高的难度系数,但有网友不服气:“看郑的眼部动作,他应该是利用了一种很简单的裸眼3D手段,利用人双眼立体成像的结构特点,调整双眼聚焦的点。对眼,在脑中重叠两张图,再找成像有问题的点。” 对此,郑才千本人回应,这种方法平时玩普通的“找茬”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这个挑战项目起不了作用。“按照魏坤琳的话说,我的视觉灵敏度比普通人要高。”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贺永也惊叹于这种能力,认为很难靠后天训练实现。 贺永介绍,人的认知能力大致可分为记忆、运动控制、各种感知觉等方面,而记忆根据不同维度又可以细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空间记忆、工作记忆等。“所有这些行为能力都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那些在某方面天赋秉异的人,其大脑结构是否异于常人?贺永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他解释到,大脑里有1011个神经元,神经元相互作用形成神经元集群,这些集群则构成大脑的不同区域,控制人的行为。“动一下食指这个活动,是大脑的一个区域在负责,而动一下中指,又是另外一个区域的事。”他说,已有研究表明,某方面行为能力特别突出的人,其大脑相应区域的结构与常人不同。 遗传是决定大脑结构的重要因素。“大脑的结构有些是可以遗传的,研究发现,和智商密切相关的那部分大脑连接状况是有遗传性的。这也就能解释了智商高、尤其是母亲聪明的,子女相应也会聪明。” “像人脸识别这种技能也和遗传有很大关系。”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毕彦超说,研究表明,有3%左右的人“记不住人”,也就是面孔失认症,俗称“面盲”;而也有类似比例的人在这方面具有超越常人的能力。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曾对一位面孔失认症患者的多位家属做过测试,发现这个家族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症状。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刘嘉等也通过研究双生子面孔识别能力发现遗传的效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