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火星探索将揭开新的篇章:中国、美国、阿联酋和欧洲都有可能发射火星探测器,去探索那颗红色星球。
这些探测器将对火星地表的环境、气候进行更多的探测,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点是,它们能否找到火星上存在过生命的证据?可以说,这是普通公众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2020年5月23日19:30,第12期“科学连线”邀请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地质与行星科学教授安德鲁·H·诺尔(Andrew H.Knoll),来为大家做以“寻找火星生命”为主题的精彩演讲。
诺尔教授曾参与过多项火星探索项目,包括“勇气”号、“好奇”号以及即将开展的“毅力”号任务,他对地球和火星的环境、地质演变都有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因此,他是回答“火星上是否存在过生命”这个问题的最佳人选之一。
在5月23日晚上的演讲中,诺尔教授认为,在过去10多年里火星探索任务中,科学家对火星环境和地质历史已经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也得到了一些重要发现。比如,火星探测器曾经在火星表面拍摄到铁氧化物结核,这种物质的形成需要地下水的存在,这就说明火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液态水。而且,通过对火星表面的一些物质(如黄钾铁矾)进行的分析还表明,火星表面的液态水的pH值在2-4.5,是一种偏酸性水环境。
火星表面的铁氧化物结核(蓝色颗粒)
但是,在证明了火星表面曾经存在液态水的同时,一些关键发现也表明,火星表面的水只是短暂存在,因为探测器曾在火星表面发现过非晶体状的二氧化硅,如果火星表面长期有水,那么这种物质是不会持续存在的。
因此,综合了所有信息之后,诺尔教授认为,在30亿-40亿年前,火星的环境可能和地球相似,存在过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但在这个时间段之后,火星和地球的环境走上了相反的演化道路: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而在火星上,生命之窗开始关闭。
诺尔教授还表示,从目前的研究以及所取得的发现来看,还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火星上存在过生命。但是,这并不是最终结论,而从今年开始的火星探索新篇章或许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线索。
除了诺尔教授之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沈延安教授、香港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李一良也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本期“科学连线”,与诺尔教授探讨了火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本期“科学连线”在中国数字科技馆,新浪微博,知乎,央视频,百家号,斗鱼科普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超过50万观众在线观看了诺尔教授的精彩演讲。
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这个问题始终吸引着人们去探讨、探索和研究,因此,在本期“科学连线”直播过程中,多个平台的观众也提出非常有意思问题,比如:
“宇宙中存在非碳基生命吗?”
“怎么从返回样品中分析是否火星存在生命?因为除了化石这种证据之外,可能返回的样品恰好没有化石。”
“火星温度那么低,但能在火星上找到叠层石,这是否说明曾经火星气候温暖?”
“有没有可能把地球微生物放到火星上,让它发展成火星生命?”
“火星长期存在水和短期存在水,大概是什么时间界限?火星上的水消失了,是蒸发了吗?”
有些问题也让诺尔教授非常感兴趣,他在数次回答前,都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开头。
如果你错过了本期“科学连线”的直播也不要紧,欢迎到中国数字科技馆观看视频回放。还有更多精彩直播回看等你来!
(扫码看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