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医药健康

食品安全谣言治理:灭谣应用好科技武器

  对谣言,造谣生事,虽人所不耻;其蛊惑害人,我们还当以预防为先。就如同防治传染病,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渠道、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入手。近日,多位业内专家学者接受记者采访,从辟谣形式、传播效果、技术手段、处罚力度等方面,为治理食品谣言出谋划策。

  辟谣当及时精准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治理食品谣言。会上,知名食品科普专家、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中心副主任钟凯认为,食品谣言出现后,必须及时回应,精准打击。反击力度大,舆论场的净化就会快一些。

  新浪微博政府和媒体部运营顾问田青提到,当前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微博有857个账号,514万粉丝,完全有条件打造食品药品宣传矩阵,实现对谣言的准确回击。她还建议,可以借鉴公安部的做法,打造食药监管系统的辟谣品牌,一旦发现谣言,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应急处主任科员赵华军认为,目前政府主导的科普信息点击率不高,传播力不强,跟宣传形式有很大关系,需要“翻译”成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当前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坏事传千里,辟谣不出门”的怪现象。腾讯较真平台内容主编丁阳建议,应该考虑公众的心理特点,少用“辟谣”这类词语,减少对谣言易感人群情绪刺激,多用“求证”或“较真”等中性词汇,减少公众的抵触情绪。

  对食品谣言易感的中老年人群,他提到了“拥抱式辟谣”,建议将科普知识以礼物、关爱等名义传递,凸显人文关怀的温暖,而不是生硬直接地辟谣。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首席舆情分析师王春梅也认为,引起情感共鸣、具有感染力的辟谣方式,百姓容易接受。

  灭谣应用好科技武器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加速了谣言的传播。多数被访者提到,充分发挥网络科技的作用,治理食品谣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新闻处处长刘哲峰建议,对于网络谣言可以用技术手段打标签,提醒大家小心。

  据介绍,腾讯微博已经建立了“产品回溯机制”,一旦确认某信息为谣言,立即从源头贴标签,打印迹,让谣言生于此、止于此,不再具备传播的能力。

  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执行主任江青表示,提升公众食品安全素养和水平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数据库,并且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做好食品安全的预测、预警和前瞻性的管理措施。

  对涉谣者宜痛下猛药

  记者搜集到今年3~4月部分制造散播食品谣言者的最后处理结果:内蒙古制造“牛奶又出事了”谣言者被检方批捕,多地散播吃大盘鸡感染H7N9死亡谣言者被拘留……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认为,尽管我国刑法、食品安全法等均对制造传播谣言做出了处罚规定,但是现有法律存在适用性不强、细节不完善等问题。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李忠主任认为,在食品谣言治理方面,相关法律尚待完善。他建议,涉及不正当竞争的,可以适用相关法律,加大处罚力度;食品谣言认定需建立案例指导制度。

  “对于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体系,要建章立制、统一管理,形式要统一,内容要严谨,管理要严肃。对不实信息发布者要追究法律责任,不实信息发布平台要承担连带责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表示。

  赵华军认为,要区别对待媒体的舆论监督和不实宣传,对于后者要有追责措施。

  媒体要选靠谱专家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院长沈志强告诉记者,当前有些专家,喜欢跨界发声,很容易误导消费者。

  最近,食品业曾经的“专家”董金狮因敲诈勒索企业约650万元,被判刑14年。曾经的“食品安全卫士”董金狮,就以这样可悲的下场结束了他“花非花,雾非雾”般的跨界“专家”梦幻。

  “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民生话题,谁都觉得自己可以来说两句。但食品安全也是高度专业化的领域,言论自由、舆论监督并不等于可以脱离科学的轨道。”钟凯在评论巧克力矿物油事件时发表了这个观点。

  “术业有专攻,不懂的话就不能乱说。”沈志强认为,现在食品领域分类非常精细,食品加工、食品检测、种植养殖等各有差异。他建议,涉及食品领域的不同问题,应该由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士主动发声、做好科普。

  苏婧也表示,媒体应该多采访真专家,拒绝伪专家,建立靠谱的专家库,避免因为错误报道导致“次生灾害”。(记者 刘云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吴太]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