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医药健康

小学教材现“致命错误”,溺水急救如何救才妥当?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日前,湖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验教科书《生命与健康常识》因存在“致命错误”引发家长和网友质疑。长沙市红十字会救护员罗格指出该书“溺水怎么救护”一文出现常识性错误:下水营救技能超出儿童能力范围,“控水”方法已淘汰多年。

9月6日,编辑出版这本教材的湖南省教育科学院及地质出版社公开回应并向社会道歉。湖南省教育厅组织水上救援专业人员及医护人员对书中“致命错误”进行分析论证后,责成省教科院等立即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对相关内容进行修订。

每年,中国约有5.5万名未成年人意外死亡。其中,溺水和交通事故是未成年人死亡主因。记者就该教材中备受质疑的“控水”方法等内容,联系采访了相关医学专家。

《生命与健康常识》教科书中,教小孩下水救人和“控水”方法都存在错误之处。朱炎皇/摄

专家:不会水别盲目下水,不鼓励儿童水中涉险救人

这本教材介绍“水中救护要点”的内容,教学生“用一只手从其腋下插入握住其对侧的手,也可托住其头部,用仰泳方式拖向岸边”。罗格从事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多年。他认为,教材中的下水营救技能是对专业救护员的考核要求,完全超出了儿童的能力范围,教科书不应该鼓励儿童在水中涉险救人。

溺水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现场抢救溺水者的黄金时间仅有3分钟左右。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于学忠介绍说:“溺水和溺亡两者概念不相同,溺水一般是受害者从水中救出时仍可以扪及脉搏跳动,而溺亡者则在被救出时,呼吸和心跳均已停止,如果在非常短的3分钟时间内,通过现场心肺复苏,也可以抢救成功。”

“教材里将溺水者提脚倒立、膝顶腹部等错误的控水方法,国外30年前已淘汰了。”罗格表示,喝水并不是溺亡者的主因,而是大脑缺氧导致。溺亡者肺部、胃部积水只有20毫升,这点水量完全可以被人体吸收。“最应该做的是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提脚倒立、膝顶腹部控水不仅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而且可能导致胃部食物残渣回流,堵塞喉咙、鼻腔,再次造成窒息。”

对于溺水者的抢救复苏能否存活取决于很多因素。“我们认为,如果救出离水时仍有脉搏(溺水),此时肺是正常的,在缺氧、喉松弛及濒死喘息时及时进行现场心肺复苏,短时间内能到达医院予以相关治疗,则抢救成功率高。但如果救出离水时无脉搏(溺亡),处于临床死亡的完全溺水,或水及呕吐物进入肺,则复苏困难。”于学忠说。

不会水别盲目下水,会游泳也不等于会救人。专家提醒,跟较为规则的游泳池相比,天然湖泊、江河、水库等野外游泳环境更为复杂。一旦发生溺水事故,溺水者面对复杂的地理形势,在一定程度上要镇静保持头脑清醒,不能惊慌失措。

医护人员为儿童进行防溺水安全警示教育。(资料图片)

科普:这些溺水救援方式是错误的,不靠谱

要不要给溺水者控水成为一大误区。

溺水者的抢救旺旺会进入一个控水的误区。近二三十年来,学界和公众对溺水控不控水有了新认识,主张不控水,因为如果控水,就势必延误了心肺复苏,所以目前都主张不控水。将溺水者捞上来后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口对口吹气,做胸外心脏按压。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因为水根本就没进去多少,另有一部分是干性溺死,有一部分是湿性溺死。

没有证据表明水会阻塞气道,不需要控水,溺水心脏骤停属于缺氧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应包括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心脏骤停,人工呼吸必不可少。

据专家介绍,当施救人员将溺水者救上岸后,胸外按压是最简单易行的非专业救援抢救方法。但是,人工呼吸必不可少,因溺水属于窒息性心脏骤停,单人施救时要放在胸外按压之前进行。而单纯的胸外按压仅适用于心源性心脏骤停。

“手拉手”的方式搭救溺水者并不可取。

事实上,多人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去搭救溺水者会造成落水人员的持续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严重危及群体生命安全的行为。更何况站在倾斜的河岸边,当大家互相手拉手时,作用力不对等,无法营救溺水者,因此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吴劲珉)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王焕君]
layui

    查看更多
    分享到: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70908_583737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