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医药健康

按下生命的“启动键” ——说说那些帮人类战胜疾病的科学家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人类的平均寿命已大大提高。这其中除了医疗条件的改善外,还有一些人为人类战胜疾病与痛苦作出了巨大贡献。不夸张地说,他们中的一个人就可抵得上千军万马,他们拯救了千千万万条生命。他们刻苦、坚强、永不放弃、勇于奉献,他们就是我们最可爱的医学科研者。

  创造断手再植的奇迹——陈中伟

  科学信条:善待病人,精益求精。

  1963年1月2日,一位右手腕关节以上约3厘米处被冲床完全切断的青年工人,被送往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室。按照惯例,医生只能把伤口包扎起来,断下来的手是无法挽回的。然而,34岁的外科医生陈中伟却没有按照惯例给予治疗,他和几位医生合作,经过8小时奋战,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了断手再植的奇迹。之后,他帮助病人成功度过了肿胀、感染、坏死等危险期,一年后这个工人的右手功能恢复正常。从断手变成正常的手,这看起来像是变魔术一般简单,但其背后却是陈中伟几十年如一日的好学与苦练。

  陈中伟1929年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医学之家”,小时候经常好奇地从父母那里接过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再大些他便开始学着父亲的样子解剖青蛙之类的小动物。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上海第二医院医疗系,并专注于解剖学。1954年,陈中伟开始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担任骨科医生。1963年他完成了在世界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因为手中的血管非常细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清楚、准确地进行手术,于是陈中伟开始采用显微外科新技术进行断手再植,这使断指再植的成功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了90%。经过近乎残酷的练习,陈中伟的手术技巧越发精湛,可以熟练地在细如毛发的血管和神经间“穿针引线”。观摩陈中伟的手术已成为青年医生一项争先恐后参与的业务自修科目。

  除了断手再植,陈中伟还创造了很多个世界首例,比如断指再植新技术以及提出断肢再植功能恢复标准(被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术界公认为“陈氏标准”)等。1999年,陈中伟荣获显微外科领域最高荣誉“世纪奖”。多年以来,陈中伟和同事一起为上千只断指进行了再植,让上千只手恢复了往日的灵活与自由。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科学信条:190次实验失败,第191次成功——百折不挠、永不放弃。

  2015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84岁高龄的科学家屠呦呦获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她研制的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在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有着扎实的西药研究功底,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习,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学者。1967年,由于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抗疟药物金鸡纳碱失效,于是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屠呦呦知道,在中国古代就有疟疾,她觉得从中医中药古籍中一定可以得到启示。于是,屠呦呦开始查阅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收集了2000多张与抗疟有关的药方。经过多次的实验,屠呦呦的目光最终聚焦于青蒿,不过,令人沮丧的是,她把青蒿按照传统煎制方法实验了190次,给小白鼠服用,均以失败而告终。1971年,似乎已经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东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经过反复琢磨,她豁然开朗,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于是,她一改过去加热的传统方法,使用沸点很低的乙醚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结果实验证明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关键性的一步让屠呦呦在失败190次后,在第191次终于获得了成功。

  1973年,屠呦呦再接再厉,又首创了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其临床药效比青蒿素高出10倍。

  小糖丸的巨大威力——顾方舟

  科学信条:自强、忍耐、奉献。

  相信任何一个80后、90后、00后都对糖丸记忆犹新,它那甜甜的味道让大多数小朋友吃了还想吃。糖丸作为预防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的减活疫苗已经老少皆知,然而,对于糖丸的研制者——顾方舟,却有很多人还不太熟悉。

  1955年,江苏省南通市1000多人突然因感染脊髓灰质炎而出现瘫痪,大多为儿童,并导致466人死亡。随后疾病迅速蔓延,青岛、上海、济宁……一时间,全国闻之恐慌。顾方舟调查了国内几个地区脊髓灰质炎患者的粪便标本,并用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方法证明了其为I型为主的脊灰流行。

  1959年,顾方舟等人去苏联考察学习脊灰疫苗的情况,回国后,大家对于生产活疫苗还是死疫苗却产生了分歧。若决定用死疫苗,虽可直接投入生产,但国内却无力生产;若用活疫苗,成本只有死疫苗的千分之一,但得回国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顾方舟当即作出判断:根据我国国情,只能走活疫苗路线。同年12月,经卫生部批准,成立了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顾方舟担任组长,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工作。

  当通过动物实验后,按照顾方舟设计的方案,便开始进行Ⅰ、Ⅱ、Ⅲ三期临床试验。Ⅰ期临床试验主要观察疫苗对人体是否安全,有无副作用,于是顾方舟和同事们冒着瘫痪的危险,决定自己试用疫苗。当确定对成人安全后,还必须证明疫苗对小孩也安全才行。这时,顾方舟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用自己刚满月的孩子来试验疫苗,随后一些同事的孩子也参与到了试验中。随着测试期结束,孩子们依旧绽放的笑脸宣告疫苗研制成功。1960年12月,首批500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投放疫苗的城市,脊灰流行高峰纷纷减弱。为了制造出方便运输、孩子爱吃的疫苗,经过一年多的研究,顾方舟等人成功研制出了糖丸疫苗,并通过了科学的检验。

  1965年,全国农村开始推广疫苗,从此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明显下降。1990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此后病例数快速下降,脊灰的年平均发病率从1949年的十万分之4.06,下降到1993年的十万分之0.046,使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2000年,中国正式成为无脊灰国家。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邱馨婵]
layui

查看更多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3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0106_936463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