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医药健康

国际聋人日:关于耳聋,你真的了解吗?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国际聋人日;关于耳聋;了解

  耳聋是严重危害人类的社会功能的疾病,耳聋患者无法通过听觉感知世界,也无法用社会主流的交流方式与人沟通,面临着失学、失业甚至精神问题。

  但你知道吗?耳朵其实是人体最脆弱的器官之一,很多因素都会造成听力损伤,比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行为,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给耳聋埋下隐患。今天是国际聋人日,关于耳聋,这些知识你有必要了解一下。

国际聋人日;关于耳聋;了解

  耳聋的分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将耳聋划分为5级,即轻度聋,中度聋,中、重度聋,重度聋和全聋。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在26分贝以上,听不清即有听力障碍,听力损失在70分贝以内者称为重听,听力损失在70分贝以上者称为聋。

  耳聋的原因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致聋的因素存在差异。

  婴幼儿耳聋以遗传为主,多为先天性外耳、中耳的畸形,例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或鼓膜、听骨、蜗窗、前庭窗发育不全等。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母体在妊娠期感染病毒、误服耳毒性药物、分娩时受伤等。

  青少年耳聋大多为噪声性损伤,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高达11亿年轻人面临着听力损伤的风险。最主要的原因是年轻人使用的音频设备音量过大、长时间戴耳机等,这些很可能导致耳聋的提前到来。

  成年人耳聋以突发性为主,主要原因为精神压力大、睡眠质量不佳。当今社会工作节奏紧凑,白领人群在高强度工作和休息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耳聋耳鸣。此外,一些特殊工种也易发生突发性耳聋耳鸣,如从事潜水、装修、爆破等工作的人。

  老年性耳聋是与年龄相关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病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加重,甚至导致全聋。通常情况下,老年人的听力每年会降低3~5分贝,听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耳聋的预防

  耳聋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对耳聋的预防也要有针对性。

  先天性耳聋的主因之一是基因隐性遗传,即父母双方都不耳聋但分别都携带了一个耳聋基因,遗传到孩子身上即表现为耳聋。这种耳聋基因的携带率高达12%,要想预防下一代先天性耳聋实现优生优育,夫妻双方可在备孕前进行基因筛查,或者在孕期进行羊水筛查。另外,母体在孕期产期受到影响也会造成新生儿先天性耳聋,因此要特别注意母体在此期间的护理,防止母体和新生儿病毒感染,孕期用药一定要遵医嘱。

  后天性耳聋的预防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首先,过大的噪声很容易造成内耳损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暴露在嗓声环境中。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采取保护措施,在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每天处于10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的时间要控制在15分钟以内,在超过11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的时间不要超过1分钟。

  其次,很多药物具有耳毒性副作用。目前已知的耳毒性药物有近百种,临床上应尽量避免这些药物的不正确使用。药物性耳聋受基因控制,因此在必须要服用耳毒性药物前,可先进行药物性耳聋基因检测,以防患于未然。

  第三,对于中耳炎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因为中耳炎症会导致听骨链功能和形态异常,炎症入侵至内耳也有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耳聋。为预防中耳炎,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不当掏耳朵,以免操作不当造成机械损伤,其次要积极处理扁桃体炎、鼻窦炎、增殖腺炎等各类鼻部、咽部疾病。

  耳聋的治疗

  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于如外耳道、听骨、鼓膜等耳部传音结构损伤造成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可以通过药物或手术来治疗;对于轻度和中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无法通过药物和手术得到改善,可以佩戴助听器;对于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以配戴大功率助听器,若无效则需要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科技助力聋人

国际聋人日;关于耳聋;了解

  人工耳蜗已经是一种公认的耳聋治疗高新技术。它是一种能替代人耳功能的电子装置,需要通过手术将其植入到患者头部的肌肉和颅骨之间。术后要进行安装和调试,使患者拥有最佳的听音舒适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听力及语言康复训练,便可以达到言语交流的目的。

  有些耳聋患者是在语言能力建立之前致聋的,虽然不哑但却无法正常说话。在未来,一种“智能石墨烯人工喉”有望帮助聋哑人“开口说话”,即利用多孔石墨烯材料的优势,制造出一种收发同体、适合穿戴的集成声学器件。研究发现,多孔石墨烯不仅能通过热声效应发出100HZ~40kHZ的宽频谱声音,其多孔结构对压力也极为敏感,能够感知发声时喉咙处的微弱振动,可以通过压阻效应接收声音信号。根据这些特性,研究者制作出一种智能穿戴设备,能预先根据聋哑人的发声特点,设定聋哑人特有的“语言编码”,在发出声音时,智能设备能感知喉咙振动状态并发出预先设定的声音。

  没有声音的世界是孤独的,聋人无法全面地感知万物的美好,体会不到声音带来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不便。今天是国际聋人日,让我们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多一些理解,多一分关爱,也尽可能的多一点帮助吧!(作者:尹佳)

  科学性把关: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袁先道

 

  参考来源:光明网、环球网、中国妇女报、北京青年报、兰州晨报、《难病奇方系列丛书 三仁汤》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邱馨婵]
layui

查看更多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3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0927_1034973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