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生沙尘暴。
□ 防沙治沙有法律和制度保证,奖惩分明
□ 自然资源保护署形成全国网络,提供水土保护的技术和资金援助
□ 利用旧报纸纸浆、植物纤维等原料,发明出如发胶一样的绿色材料,稳固沙土
一战后昂贵的小麦价格,使美国成千上万移民蜂拥到南部大平原开荒种地。植被遭破坏,加之20世纪30年代初的连年干旱,使南部大平原垦区沙漠化迅速蔓延。继1933年11月11日起自于南达科他州的首场沙尘暴后,沙暴一次比一次猖獗,最令美国人震撼的是1934年5月11日开始持续两天的强劲沙暴。此次沙暴形成了高3公里,长1440公里,宽400公里的沙尘带,从大平原一路肆虐到芝加哥,像下雪一样铺天盖地把沙尘倾倒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数天后,沙尘暴抵达纽约、华盛顿等东部地区,最终带着3亿多吨沙土,消失在大西洋数百公里的外海。沙尘暴肆虐最严重的地方,地表因积沙上升了1米左右,无数房屋、农具、庄稼被埋在沙土中,35万农民倾家荡产,被迫逃离大平原。
大自然无情的报复,让美国人开始懂得要善待自然。自1935年起,美国人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态保卫战。1935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水土保护法》。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刚上台100天,美国政府就启动了多项恢复生态平衡的计划。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把治沙作为毕生追求的领军人物休·哈蒙德·贝内特就敏锐觉察到土壤侵蚀的灾难性后果,并到处奔走,大声疾呼,告诫政府和民众要善待大自然。其当年最具影响力的文章是1928年发表在农业部简报上的《土壤侵蚀:一场全国性的灾难》。直到今天,这篇力作仍有振聋发聩的警世之效。贝内特推行的最具实效的项目之一,是建立起一个水土保持示范基地,用实例让公众明白不善待大自然的危害,以及防沙治沙的必要性。贝内特对沙化治理的一大贡献,是他从一开始就倡导采取科学方法综合治理,认为只有把恢复植被、建造防沙绿化带、科学利用水源,以及鼓励人们注意水土保持等各种措施加以综合利用,才能达到最好的防沙治沙效果。随着环保科技的发展,贝内特的这一治沙理念越来越显出其前瞻性。美国从来没有停止保持水土以防止沙漠化和沙尘暴的进程。政府主管部门的“自然资源保护署”已形成了一个全国网络,在各地根据需要设置分支机构或科研中心,为地方政府、企业、民众,甚至外国政府,提供水土保护的技术和资金援助。
数十年来的治沙实践,已为美国相关行业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主要包括:开发适宜在沙土地生长的豆科植物,以利于沙土地恢复地力;在沙土地的植物根部围上石子,因这些石子不但可保存晨露为植物增加水分,且可延缓沙土中的水分蒸发;在沙土地上挖掘人工槽,以利于收集雨水,以及把随风飘飞的草树籽拦下,给它们以生根发芽的机会;或者在每1平方米内放置一两个捆绑起来的稻草堆,不但可有效降低风沙对环境的肆虐,且可帮助附近的树草扎根成长。
有研究表明,并非所有治沙区都应该种树,因草树对地下水源的大量吸取,会对特定地理构造地区的水土平衡造成破坏,带来得不偿失的负面影响。如在美国内华达州,尤其是拉斯韦加斯一带的沙土地带,市府或饭店吸引游客种植棕榈树较为普遍。然而,种活一棵棕榈树的代价非常昂贵,种其他树种也因沙漠中水贵如油而不现实。为此,当地政府从外地运来土壤,上植树草,并进行滴灌,借以降低成本。更具特色的是,美国人利用旧报纸纸浆、植物纤维等原料,发明出如发胶一样的绿色材料,大面积喷洒在沙漠上,像植被一样稳固沙土,效果不错。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美国政府除了在媒体、广告和路标上宣传防沙治沙的重要性,还对沙土拥有者积极的治沙行为进行奖励,对达不到治沙标准的进行处罚,罚款可高达每天数百乃至上千美元。
今天,美国民众的整体环保意识非常浓厚,尤其是在沙尘暴曾经肆虐过的地区,人们一旦发现破坏防沙治沙行为,都会向政府举报,而防沙治沙部门的监督执法力度也非常到位,否则就会遭到民意代表的质询,重则个人会丢掉饭碗,机构会被迫进行改组等。
巴基斯坦 建立保障机制 支持农民治沙
□ 本报驻伊斯兰堡 王传宝
□ 建立防治沙漠化工作保障机制
□ 调动农民治沙积极性和主动性
□ 引进能够防沙固沙的新物种
塔尔沙漠跨越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国家,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属世界十大沙漠之一。这片沙漠西以印度河、萨特卢杰河为界,东以印度马尔瓦高原东侧为缘,为印度大沙漠的延伸部分,主要为沙质荒漠,东南部多砾漠,年均降水量小于100毫米,气候干热,五六月份的强尘暴是沙漠中的重要灾害。近十年来,巴基斯坦南部地区持续干旱,使得塔尔沙漠在其境内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加之人口不断膨胀,巨大的人口压力也诱发了农田土壤的过度使用,从而加剧了巴基斯坦信德和旁遮普两个农业大区的土地荒漠化进程,许多良田成为荒漠,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据了解,在一些沙害严重地区,农作物产量甚至下降了85%。
为防止沙漠化造成更大危害,巴基斯坦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率先推出了“国家防治沙漠化行动计划”,要求各级政府都将此项工作列入责任范围,在沙漠地区推行植树造林,推广种植新型的、用水量少的经济型农作物。巴基斯坦环境保护协会会长阿里夫在接受采访时称,当年实施这些计划确实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转变农民的传统意识,让农民真正懂得环境和人类互相依存的关系,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另外,防治沙漠化工作也面临着保障机制问题。众所周知,旱地农业风险大,在特别干旱的年景可能会颗粒无收。如果没有机制上的保证就很难让农民留在家里,参与沙漠化的治理工作。事实上,最初确有一些农民宁愿举家迁徙他乡,也不愿在当地居住。作为保障机制,该协会向政府建议成立农业发展银行或农作物保险公司等机构,以便向承受风险的农民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
为进一步推动“行动计划”的实施,巴基斯坦环境部在2006年7月还宣布一项新的环境保护计划,出资1700万美元与联合国共同在巴建立数十座培训中心,帮助当地农民接受新的农业种植技术,保护土地和防止沙漠化。
除政策鼓励外,巴基斯坦的一些地方政府还相继采取措施,提高农民治理沙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乔里斯坦地区就是一个成功范例。乔里斯坦位于塔尔沙漠西端,是巴基斯坦遭受沙漠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济损失严重。为吸引农民广泛参与治沙,乔里斯坦地区发展局在专家帮助下几年前就开始为农民物色树木物种,要求这个物种不仅能在极度干旱的沙漠中生存,而且还能成为经济型树木,让农民能够获得收益。就这样,墨西哥酸枣树率先受到当地专家的青睐,被引进到乔里斯坦地区后很快就受到当地农民的喜爱。墨西哥酸枣树的树根密集,有利于固定地表的土壤,防止沙漠的大风把土壤吹走。同时,这种树木每年都可以生产出大量的可以榨油的树籽,树籽油可制成润滑剂,被政府收购后,当地农民可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为了保护这种树木,有的农民还为酸枣树发明了一套独特的浇水办法,即在每一棵酸枣树下埋着一个泥坛子,每两三天向坛子里倒入1升至2升水,水通过泥坛子慢慢向外渗透,为酸枣树提供所需水分。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乔里斯坦地区一半以上的旱地都种上了酸枣树。
随着治理沙漠措施的深入实施,乔里斯坦地区荒漠化现象得到了很大改善。该地区的一位农场主马力克—古尔告诉,1960年,他的家族在印度河和杰纳布河之间获得了一块土地,当时这片土地非常肥沃。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这里的农田就逐渐开始沙漠化,土质越来越差,大片土地不得不被弃耕。但通过政府和农民对沙漠化进行大规模治理,这里的土壤情况又重新好了起来,现在他的农场里又可以重新种上棉花、小麦、甘蔗、玉米,在靠近河流地区还种上了水稻。马力克还高兴地说,他生产的芒果已出口国外。
与其他地区相比,乔里斯坦地区首府巴哈瓦尔布尔更是大变样,一条长达40公里的绿化带紧紧环绕城市,自然环境明显改变,沙漠在这里止了步,周围的农田也常年被郁郁葱葱的庄稼覆盖,每到收获季节,沉寂多年的丰收曲又开始在这里奏响。
受成功引进墨西哥酸枣树的启发,巴基斯坦政府在治理沙漠化问题上更加注重新物种的引进工作。目前,在巴基斯坦塔尔和俾路支两大沙漠上,来自非洲肯尼亚的沙漠植物、澳大利亚的金合欢树以及中国的沙棘都为当地治沙事业做出了贡献。
以色列 长远规划 科学开发
□ 陈克勤
□ 注重可持续发展和长远规划
□ 发展以节水为核心的现代农业
□ 大力开发沙漠农业技术
以色列三分之二的国土是沙漠,贫瘠缺水,年均降水不足200毫米,南部沙漠仅25毫米,人均水资源250吨。但是,以色列依靠正确决策和人才、科技、资金优势,改造沙漠,发展现代农业和高科技产业,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发达国家,人均产值1.8万美元,位居世界12强。如今,南方内格夫沙漠生机勃勃,现代城镇、农场和企业掩映在沙漠森林、绿洲、果园、温室和绿野中。其可耕地由10万公顷增加到44万公顷,灌溉面积从3万公顷扩大到26万公顷,农产值增长近20倍。沙漠成为以色列的战略纵深、现代工农业发展基地。有人说,按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效益,地球能多养活3倍人口。
以色列开发沙漠的经验,一是战略决策坚定明确。当年,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在战争环境下,力排众议,极有远见地提出“以色列未来的希望在南方”的战略决策。他身体力行,离职后定居南方沙漠,毕生改造沙漠。20世纪50年代初实施“北水南调”工程,耗资1.5亿美元用11年建成长145公里、直径2.74米的地下引水干管,把北部加利利湖水输送到南方沙漠,大力发展滴灌,改变农业战略,由农业立国转向以出口为主的高科技工农业。
二是节水和生态保护并重,注重可持续发展和长远规划。以色列把水视为战略资源,立法保护,规划使用,全民节水。制订了资源保护、水源、建筑、环保、绿化等系列法规,规定水资源归国家所有,用市场经济手段保护水资源,科学用水。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开发沙漠,建立水、土、空气等生态系统“红线制”,严格控制水质和采水量,建立国家绿色核算体系,用污染税、环境许可证、绿色标志等环保制度引导、鼓励绿色消费。停产棉、稻等高耗水作物,发展电子通讯、医药等高科技企业。已在沙漠建3个森林区,绿化面积1.2万公顷。全国建40多个国家公园,发展沙漠温泉洗浴、古迹旅游等第三产业。1986年制订绿化沙漠规划,在保持地貌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设绿洲。
三是科学用水开发沙漠,发展以节水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发明滴灌后,国家大力推广,如今已发展到第6代,全国建起电脑化灌溉网。黑、棕色滴灌塑料管通到哪里,便在哪里创造农业和绿化奇迹,“每寸土地都透着高科技”。滴灌极大减少渗漏和蒸发,水、肥利用率高达90%,大幅增产。另一方面,为解决水危机,建大型海水淡化厂,研究从地中海、红海引水。
四是开发沙漠农业技术。众多沙漠研究所开发高科技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开发地下盐碱水和废水灌溉、温室大棚、养殖、花卉、生物基因等技术。
五是政策倾斜和市场机制并举。沙漠区是最优惠开发区,是未来农业和社会的发展重点,实行扶持出口、高科技项目、企业10年免税、鼓励沙漠区移民等优惠措施。如今,绿化整洁的中小城镇在沙漠中星罗棋布,城乡、工农差别已难区分。
中东曾经是茂密大森林,死海曾是苍山绿树环绕的美丽湖泊,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战乱、气候变化等对环境的破坏。以色列专家坦言,以色列的沙漠改造只能说是刚起步,与目标和需要相去甚远。专家认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是年降水900毫米。沙漠绿化只能治表,根治的办法是大量调水,改变干旱环境。每亩沙漠若年灌溉100吨水,连灌10年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水下渗或蒸发后降水返回储留,当沙漠大面积每亩储水600吨,地下水位上升,降雨增加,沙漠自然消失。
图为以色列沙漠绿洲农庄。 陈克勤供稿
埃及 多方引资 项目带动
□ 本报 徐惠喜
□ 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和国外投资
□ 鼓励和吸引人们到沙漠地区去投资、定居和移民开发
□ 研究出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土壤改造、灌溉和农艺技术
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埃及,全国约98%的人口挤居在仅占全国面积4%的尼罗河流域,特别是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虽然埃及政府一直注重治沙造田,但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土地开垦速度。到1998年,埃及人口猛增到6300万,人均耕地不足1亩,粮食自给受到威胁。面对严峻现实,埃及政府加快了治理沙漠的步伐,将其提到“向沙漠索要生命和生存权”的高度来看待,提出“走出旧河谷,开发新天地”的战略口号。
近几十年来,埃及政府先后实施了几个较大的治沙项目,如在1979年启动了“和平渠”工程,即把下游的尼罗河水跨越苏伊士运河向东引至西奈半岛,把那里的不毛之地治理成肥沃良田。20世纪80年代后期启动的从首都开罗至地中海海滨城市亚历山大的沙漠公路治理和综合开发工程,已在昔日的沙漠中建设成了一条200多公里长的绿色长廊。然而,最具影响力的治沙工程当属图什卡工程,被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称之为“史诗般的世纪工程”。
图什卡工程于1997年初正式启动,计划在20年内投入约897亿美元,在埃及南方图什卡地区开凿一条长达310公里的引水渠,在沙漠中开发利用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水渠主干道从纳赛尔湖的图什卡湾向西到达图什卡地区的宜耕地带,然后再向北延伸到巴里斯绿洲,再向西北,到达新河谷的哈里杰绿洲和达赫莱绿洲,此后流向费拉菲赖绿洲,最后抵达拜哈里耶绿洲,就此构成新河谷和新三角洲。工程龙头项目是建立一个特大型扬水站,该扬水站的设计扬水能力是2500万立方米/天,扬水高度可达54米,包括24个扬水机组,其中18个工作机组、3个备用机组、3个未来扩容机组。整个工程将使46%的西部沙漠土地得到开发利用,开发耕地面积近2000万亩,最终目标是将埃及国土面积利用率由现在的5%提高到25%。在这个大开发区内将建立新的工业城、农业区,修建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开发旅游项目,进行边境贸易,使其变为真正的生产和生活区域,解决500多万人的生活和工作问题。
图什卡工程宣布实施之初,埃及就成立了以总统为首的“图什卡工程部长委员会”,成员包括公共工程和水资源部长、农业部长、旅游部长、经济部长、国防部长、电力和能源部长、工业部长等。该委员会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对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协调、决策。公共工程和水资源部负责工程具体组织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为使这些工程项目能持续进行下去,埃及议会进行专门立法,为工程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在项目的筹资方面,埃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图什卡工程项目规定,政府投资占20%至25%,主要用于大型扬水站、主渠道、主要公路和输电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余靠国内外企业投资来完成。为吸引国际组织、其他国家的有关机构对工程进行投资,埃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凡在该地区进行生产经营的国内外企业可享受20年免税,这些公司所需的设备、原料免征关税,凡参与图什卡水渠工程建设的公司、企业享有以优惠价格购买已开发土地的权利,在图什卡地区进行投资的埃及公司可从国家银行得到优惠贷款。受到这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挪威、英国、日本的公司和世界银行、阿拉伯基金会以及埃及国内的一些大企业,纷纷向图什卡工程投资或捐资。
埃及政府想方设法鼓励和吸引人们到沙漠地区去投资、定居,进行移民开发。其主要措施有:以优惠的价格出售土地,以良好的生活服务设施吸引人,把治沙工程与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使之成为当地科学种田的主体和带头人,同时政府提供一定资助,帮助没有土地的农业、失业人员迁入新开垦区,建立社区。图什卡工程最早开发的部分地区,昔日的荒漠已变成了阡陌纵横的良田、绿树成荫的果园、工业企业、小城镇和居民点。
开发沙漠既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程,也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工作,能否成功,最终要看效益高低。埃及政府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发挥科技在治理中的特殊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埃及政府就成立了沙漠开发总局,对南部的图什卡地区进行全面勘查分析。1995年初至1996年底,农业部又组织专家对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水资源、电力、土壤和环境等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综合研究,完成各方面的研究报告100多份,并对工程费用、财政支出、经济效益等做了定量分析,还运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进行工程设计和规划,经过调研和反复的科学论证,前后经历了30年的“打磨”才最终确定了实施图什卡工程的最佳方案。
工程开工后,埃及政府又调集了全国有关科研力量对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国家农业研究中心、沙漠研究中心、科研部以及各大学的研究所等均参与了有关科研工作,在沙漠腹地设立治沙研究站,研究在新开发土地上发展高效农业的技术。科研人员根据新开垦的土壤里水分、营养少,但没有农药、化肥残留物,极少病虫害等特点,研究出了一整套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土壤改造技术、灌溉技术和培育适应干旱环境的动植物良种及农艺技术,生产出的蔬菜、水果等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已成为效益很高的出口创汇拳头产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