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馆窥天下

【馆窥天下】第132期 为2000万御窑瓷片“重塑生命”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共有50207位游客参观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毗邻明清御窑遗址。馆内展陈以近600年的明清御窑史为主线,展示了御窑厂遗址出土的800余件(套)重要文物。
御窑遗址出土近百吨瓷片
因瓷而名、因瓷而兴、因瓷而立的景德镇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景德镇瓷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闻名,明清御窑烧造之作代表了当时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
当年御窑精品瓷器烧造工序十分复杂,且精品率低,为避免流入民间,瑕疵品或落选品均被就地打碎、集中掩埋。多年来,考古人员对御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近百吨御窑瓷片得以出土。
自20世纪80年代起,明洪武、永乐、宣德年间的瓷片陆续出土。2014年后,一大批所谓“空白期”(明正统、景泰、天顺年间)的御窑瓷片被发现于珠山北麓。经过持续不断地田野考古和器物整理,考古人员还首次发现了完整反映明代官窑釉上彩制作的作坊、瓷土原料、釉料、半成品等遗迹和遗物,填补了我国陶瓷工艺考古的空白。
如今,这些瓷片通过考古的方式“重见天日”,近2000万片碎瓷片被制成标本,纳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或被修复成完整的瓷器,成为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主要展品。正是这些碎片为我们解密了古陶瓷的烧制工艺与原料配方,其价值不逊于同时期传世藏品。
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内修复好的明青花云龙纹缸及残片
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内修复好的明青花云龙纹缸及残片(作者供图)
科技赋予瓷片“新生命”
现代科学技术在瓷片修复与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越发紧密。 御窑博物院建立了拉曼光谱室与荧光分析室,用于检测器物。与完整器相比,古陶瓷碎片更适用检测技术。借助能谱电镜仪、拉曼光谱仪等仪器,研究人员可以观测瓷片表面纹饰,拼接还原器型、切片了解胚胎、研磨分析材料,甚至研究烧成温度。
例如,对青花瓷颜料的分析,国内学界此前曾通过清代的文献记载及流传工艺,推测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兼用进口颜料与国产原料,但准确度存疑。如今,研究人员通过聚焦离子束显微镜分析青花瓷碎片,确认其同时使用了国产和进口原料。
在古陶瓷基因库里,研究人员可以获取“考古信息片段”“胎料技术片段”“成型技术片段”等基因片段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可用于陈列展示、文物保护及3D打印模型,还能为文创产品开发、数字博物馆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2023年,古陶瓷基因标本机器人柔性制样系统正式启动,这是我国第一台应用于文物基因标本制作的机器人,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加精准、高效地处理制备古陶瓷基因标本。
借助科技的力量,如今越来越多的碎瓷片重获新生,向世人讲述着明清御窑的历史故事。
(作者系中国科技馆展览设计中心研究实习员)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王磊]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4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40415_1079898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