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国外译文>

免疫细胞不经意间帮助细菌形成了永久的传染性

来源:

抗菌素耐药性兴许是本世纪一道难题,因为如此一来传染性疾病躲过甚至免疫了我们大部分药物的药效,我们努力在用其他的方法制服传染性疾病。细菌感染经常会在经过了反复的抗菌素治疗之后仍然存在,像是催生了1999年的一次粪便移植的梭状芽孢杆菌。

但抗菌素耐药性并不总该为持续感染担责,以经典达尔文学说来看,抗菌素耐受细菌产生自遗传性的突变,如果一定数量的细菌接触抗菌素后其中一个个体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使这种细菌能够存活下来,那么所有这一细菌中的其他个体都会被杀死,唯独这个幸存者会继续生长分裂。最终所有由其衍生的后代都会遗传这一突变的特性,耐药性因而诞生。

相较之下,一些持续感染也可由特殊的细胞引起——持留菌,这种细菌的新陈代谢与分裂速度都较慢,持留菌不会被抗生素杀死,但这些细菌会产生对于药物非常敏感的后代。细菌细胞是如何成为持留菌的呢?一种情况是由于免疫细胞的吞噬。

2010年,索菲·赫莱茵与她的同事们证实了小鼠感染沙门氏菌时,一定比例的细菌细胞会变为不再分裂的持留菌。为了跟踪这些细胞,她使用了一种她称为荧光稀释法的技术。她让沙门氏菌细胞在接触到一种化学物质时释放出一种荧光蛋白质。撤去这种化学物质后,随着细胞分裂,每个子细胞都只能携带半份这种荧光蛋白质,这样一来整个细菌群落的荧光蛋白质数量便持续下降。

或者至少对群落中大多数细菌来说是这样。免疫细胞内的细菌,即所谓的巨噬细胞,覆于其上的荧光物质在感染时依然很亮,这就表明这些细胞并未继续分裂与生长。而今,赫莱茵继续向人们展示这些不再生长的细菌细胞最终变为持留菌,为再次的感染埋下隐患。

在感染的几分钟里,一定比例的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这是机体对病原体的正常反应的一部分,一些细菌被吞噬复制,另一些则不然(这些实验中未被复制的细菌都保持住了它们的荧光物质)即便这些无复制个体在被封入消化性细胞器72小时后,一旦获得自由,其中的百分之二十仍完全有可能继续生长。这可能是二次感染的原因。

那么含有持留菌的细胞又会怎样呢?巨噬细胞在进行吞噬时,会将细菌吞入其内部强酸性的消化液泡中,那里的环境——酸性且营养很少。这碰巧诱发了沙门氏菌的持留。除了这些外部条件,另外还有14种基因元素是形成持留所必备的。奇怪的是,非致病性大肠杆菌也以一种不同的机制形成持留菌,其运用的是不同的基因且不需经过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液泡的吞噬使得沙门氏菌进入一种静止状态,其中一些个体会继续复制,一些会凋亡,还有一些会保持休眠状态,但是一些仍然保持着代谢的活力,一旦被释放便会继续生长。作者们猜测这种异质性会帮助细菌躲过与抗菌素的遭遇,还有机体免疫系统对感染的肃清。

【本文由大轩独家授权中国数字科技馆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商业或非商业使用请联系中国数字科技馆】

本文来自: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40120_464789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