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无人驾驶,弊端初现

来源:

导语:不知道你近期有没关注南开大学研制的脑控汽车的新闻,与之相关,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日益深入,无人驾驶也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但它又存在什么风险?且看下文一一道来。


关键词:无人驾驶汽车;安全;隐私;弊端


科幻电影《I, Robot》里面的自动驾驶汽车。(图片来源:www.telegraph.co.uk)


无人驾驶的时代即将到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加速在道路上使用无人驾驶车辆的合法化,并且努力克服与其大规模引入相关的监管问题。同时,世界上一些大型科技和汽车公司也在无人驾驶技术上投入大量资金。许多业内人士似乎肯定了这一点:个人交通运输业自汽车发明以来的最大变革,将发生在十年之内发生。

这项科技是否意味着我们再也不需要自己驾驶了,这依然是不确定的。但无人驾驶汽车的变化将不仅仅意味着我们驾驶方式的变化。它无疑还会影响车主、管理机关,甚至最终影响到我们所有人。

虽然大规模引入无人驾驶汽车似乎只需要再等上个十年就会实现,但目前这一代新车已经凸显了一些潜在的问题。举个例子,近期大型汽车制造商出资进行的演示表明,那些安全专家可以“黑”入普通车辆的车载电脑,并进而控制刹车、转向和发动机工作等等。其中一个尤其令人震惊的演示表明,黑客还可以迫使高速行驶的汽车紧急制动。


安全吗?

现代汽车越来越依赖于电脑,这本身就是其存在严重安全问题的证明,而这一点从自动汽车的本质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车辆中的所有系统都受控于一个极易受到恶意攻击和并常出故障的复杂软件。

与此同时,不同于许多目前的车辆,这个软件可能直接跟其他车辆和系统联网。这进而又引入了超出当前汽车经历过的一大堆安保问题。例如,对与道路、位置和周围车辆等信息相关的复杂数据的处理意味着软件设计或操作中的微小误差,都有可能导致致命的碰撞或其他危险现象的发生。而蓄意引发这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安全问题的根源。


 

数据收集(图片来源:smoothgroover22/flickr, CC BY-SA)


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是隐私问题,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或许比安全问题更重要。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控制无人驾驶汽车的软件——很像人类司机的大脑——拥有它们所控制车辆的模型及其周围环境的模型。

其中环境模型意味着每辆车都必须收集关于周围环境的大量信息,从隐私角度来说这是让人格外困扰的一点。这些数据包括相对于本车其他道路使用者和行人的位置信息。虽然无人驾驶汽车采用匿名形式,但是人们也依旧有可能推断出其身份信息或其他信息(尤其通过车联网功能),而这无疑是一个隐私雷区。


公路上的黑匣子

但如果正当的使用这些信息,也可以利用它们完成许多有益的事。例如,这些数据最常被人们提到的作用是帮助警方调查。当车辆本身发生事故或者车辆附近有事故发生时,无人驾驶汽车可以作为黑匣子空前细致地记录事故的细节,作为支持调查的信息。

无人驾驶汽车上的技术还有更具创造性的用途,即更大程度改善“智能公路”,因为利用其网络功能可以消除交通堵塞,甚至有可能在将来废除交通信号灯和路标。它们也可以用于收集与路况、交通甚至是天气及污染相关的信息。

其联网功能还可以使汽车预见潜在的碰撞,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这些都是通过积极追踪它们周围的环境,包括周遭汽车和那些超出人类驾驶员视线范围的潜在危险。一份业内报告曾估计大规模引入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减少高达90%的事故。

尽管有潜在的优势,但它同样存在被滥用的可能。在这些强大的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存在的同时,我们也将一直面临着长期的挑战。如果没有足够的对于普遍保护个人和社会的隐私和安全的立法和业界关注,大规模引入无人驾驶汽车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不过,如果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大量引入无人驾驶汽车每年将可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并同时带来无数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

Mark Douthwaite,约克大学高完整性系统工程(HISE)的博士生


(翻译:曾梓浩;审校:海带丝)


原文链接: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ere-only-just-starting-to-understand-the-side-effects-of-driverless-cars-45342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