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尼泊尔萨恩库村发生地震,这是灾后情景。
印度板块正在缓缓地向欧亚板块下方插入,整个过程就像一场慢放的车祸。除此以外,大家熟悉的喜马拉雅主逆冲断层也是抬升喜马拉雅山脉的主要原因。2015年4月,这种地质活动在尼泊尔廓尔喀引发了7.8级大地震,摧毁了众多村庄和加德满都的部分区域,导致数千人死亡。
尼泊尔一直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但在该国的西部地区,1505年以后就没有重大地震的记录。但是,这样的“空窗期”或许预示着更坏的消息:如果某一地区的断层无法及时释放积蓄的应力,很可能会积攒出大型甚至极具毁灭性的地震。“沉寂的500多年中,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持续挤压,可以蓄积极为可观的能量,”法国格勒诺布尔地球科学研究所的地质学家扎卡里亚·加齐伊(Zakaria Ghazoui)说。如果这些能量突然释放,或许会给周围地区带来灭顶之灾,比如博卡拉(尼泊尔的大城市之一)就会成为受害者。
为了验证地震空窗时期的说法是否存在,加齐伊和研究团队前往位于尼泊尔西部的拉卡拉拉湖,钻取了湖底沉积物的岩心。他们认为,岩心中可能包含过往地震的记录,因为地震会导致水下环境的崩塌,在沉积层中留下加齐伊称为“杂序”的沉积特征。
该团队发现,自1505年以来,沉积层中至少记录了8次“水下崩塌”的证据,分别对应了过往发生的中到大型地震。“我们本来想找1505年大地震的证据,但却发现了能够证明其他地震的 ‘水下崩塌’证据,这也让我们感到惊喜,” 加齐伊说。这意味着该地区在断层系统中存储的能量并没想象中那么大,但也同样说明,这片地区面临“近乎永恒的地震危机”。 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加齐伊公布了这项研究的最新成果。
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利用湖底沉积记录分析喜马拉雅区域的地震史,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地震学家罗杰·比尔汗(Roger Bilham,并未参与这项研究)说,“这只是对这种新型研究方法的一次预热。”
撰文:卢卡斯·乔尔(Lucas Joel)
翻译:董子晨曦
引进来源:科学美国人

本文来自:环球科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