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百年来,人类一直认为海洋浩瀚无边,自身的生产活动无法对海洋造成显著的伤害。但是,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人类活动可以毁坏那些重要的海洋栖息地,对海水造成严重的污染,使海洋环境的酸化程度加深。不仅如此,过度捕捞也破坏了食物链,直接导致大量海洋生物变成极度濒危物种,甚至走向灭绝。今年3月,一种名为单翼合鳍躄鱼(Sympterichthys unipennis)的长手鱼就被宣布灭绝,这也是首个正式宣告灭绝的现代海洋鱼类。
长手鱼是栖息于海底的14种不常见鱼类的统称,与海底的琵琶鱼(又称鮟鱇鱼或垂钓鱼)有亲缘关系。与大多数鱼类不同的地方在于,长手鱼没有幼体期,成年后也不会到处游动。这些特征使它们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海洋生态学家格雷厄姆·埃德加(Graham Edgar)认为:“长手鱼多数时间都停留在海床上,静止不动,只有在受到干扰的时候,才会偶尔拍拍鱼鳍,游动几米。由于它们没有幼体阶段,无法四处扩散到新的地方,最终导致长手鱼的栖息地变得非常有限,种群很容易就会受到威胁。”埃德加还补充道,还有一种名为粗体臂钩躄鱼(spotted handfish)的物种,它在1996年登上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是第一个被列为极度濒危的海洋鱼类。

图片来源:Pixabay
这类单翼合鳍躄鱼曾经非常常见,是欧洲探险家在澳大利亚发现的第一批鱼类物种之一。如今,尽管还有科学家在对应的范围内定期做抽样科学调查(包括埃德加及其同事),但这些鱼类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消失不见了。在红色名录指南上,对“灭绝”一词的官方定义为“经确定,该物种最后一个存活者已经死亡。”今年早些时候,埃德加和澳大利亚国家长手鱼恢复团队(National Handfish Recovery Team)的成员一起,被迫得出这个结论,在红色名录上将其列为灭绝物种。虽然科学家还不确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该物种灭绝,但同一地区的其他物种正遭受拖网渔猎、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的威胁。

图片来源:Pixabay
埃德加表示,可能还有很多其他海洋鱼类也已经灭绝,只是科学家至今都还没有确认相关的情况。当然还有更多的物种已经极度濒危。“或许很难想象,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只需非常小的生态位就能生存的微生物可能也会非常重要。它可能是一种能够提供特殊生物酶的极端微生物,而这些生物酶正用于新冠病毒的诊断测试,”非营利性海洋环保组织Oceana的首席科学家凯蒂·马修斯(Katie Matthews)说,“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即使在很多情况下你可能无法通过肉眼亲眼看见。”
在理想情况下,这条消息将为我们敲响警钟:“也许还有一些残存的长手鱼也面临着灭绝风险,”马修斯说,“但是只要采取一些明智的举措,我们或许能消除这些威胁。”
撰文:戴维·希费曼(David Shiffman)
翻译:赵欢
文章来源:环球科学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