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关于人类的友谊,黑猩猩能教给我们什么

 
图片来源:Pixabay
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过去。孩童时期你拥有的朋友似乎要比现在的多。一起在操场玩耍的小孩里,你可能会认为之中有很多都是你的伙伴,但其实并不是所有这些友谊都很深厚。成长过程中,你的好友圈可能在逐渐变小。你会保存几段真正重要的友谊,而不再多交表面朋友。
这很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倾向于保持积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之所以对交朋友更加挑剔,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接近死亡。换句话说,我们有面向未来的认知。然而,最近发表在《科学》上的一项关于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野生黑猩猩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友谊可能与对未来的思考无关。
密歇根大学的进化心理学家、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Alexandra Rosati听说了这项在乌干达进行的长期实地研究。她说:“似乎所有这些灵长类动物的数据都能以很酷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来检验有关人类认知的想法。”
研究过程中,一组研究人员分析了实地研究的数据,即自1995年至2016年对基巴莱国家公园21只雄性黑猩猩进行的7.8万小时的观察数据。Rosati认为,这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长期数据采集的价值。她提到:“我们的论文引用了20年间的数据。[它]让我们了解这些黑猩猩社会生活的详细信息。”研究结果让她感到惊讶。
和人类一样,随着黑猩猩年龄的增长,它们的双向友谊增多,单向友谊减少。在双向友谊中,年长的黑猩猩更有可能互相梳理毛发,而且梳理时间也更长。这表明此类友谊对年长黑猩猩来说具有很高的价值。

图片来源:Pixabay
这些结果对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质疑。虽然人类会有死亡逼近的压迫感,但我们普遍认为黑猩猩不会有这种感觉。作为近亲,关于野生黑猩猩的这些发现可能也适用于人类。但如果面向未来的认知不是人类和黑猩猩社会行为转变的根源,那根源会是什么呢?
“这不大可能与未来时间洞察力有关。因此我们认为这与情绪反应的变化有关。”Rosati说,情绪反应是指某种情况下伴随强烈情绪激发的反应趋势。
现在,Rosati和她的团队正在使用相同的基巴莱数据集来调查情绪反应的变化是否可以解释最近在雄性黑猩猩身上的发现。
并未参与这项研究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Joan Silk表示,虽然存在情绪反应的可能性,但这也只是一种近似解释,不是原理解释。她说:“在我看来,一个完整的解释包括近似解释和最终解释……所以问题出现了: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最困扰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每个和我交谈过的人都很快排除了黑猩猩面向未来的认知能力? 我们可以换个方式,从批判拟人观的角度来看待这项研究,批判拟人观“有助于建立处理拟人化倾向的基本规则。作为有感知能力的人类,我们在尝试理解其他物种的行为时会用到这种倾向。在这种观点指导下,我们假设黑猩猩会有意识地决定它们个体经历的本质,比如友谊关系。
对任何物种来说,想要规划未来,就需要有高度的认知处理能力。然而很明显的是,许多动物都会对未来进行规划,至少是短期规划。例如,红松鼠会根据对种子和坚果产量的预测来计划它们未来的幼崽数量。如果松鼠能像这样提前计划,我们进化过程中的表亲能做些什么呢?

图片来源:Pixabay
黑猩猩展示出许多做计划的迹象。例如,在1960年代,Jane Goodall观察到黑猩猩将工具带到了开坚果的地方。有时黑猩猩甚至会计划具体的任务,并根据对任务的预判挑选适当的工具。但黑猩猩的计划周全和深谋远虑不止于此。在受控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其他更严格的研究也表明,黑猩猩通过优先考虑未来的而不是即时的需求来展现它们系统的、面向未来的认知,不是简单依靠联合型学习,而是积极主动地计划。
我们如何衡量在精神上穿越时间的能力,以及在动物而不是人类身上想象自己的未来? 毫无疑问,精神上的时间旅行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技能,但是什么让这种技能独属于人类呢? 情感反应是否也能解释人类在择友方面的转变? 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对探索人类(以及猿类)究竟是什么有重要帮助。
Rosati和她的同事的研究为自然选择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社会关系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观点。这项研究也令人振奋,因为它让大家开始重新考虑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本质。此类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人类的寿命很长。但是,这项黑猩猩研究和其他相似研究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们提供了已知长寿个体的长期数据。通过研究其他寿命较长的灵长类动物,我们可以了解更多有关自己行为的信息。
Rosati认为:“很多时候大家并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在森林里待几十年,就为了收集一些数据。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样做的价值在于回答那些还未被提出的问题。”
在我与Rosati的谈话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之前的观察可以在之后帮助回答那些现在还未被提出的问题。那么未来我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撰文:Brooke N. Dulka ,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大学博士后研究助理。
翻译:张乃欣
审校:曾小欢
引进来源:科学美国人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0228_1043387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