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专题  >  环球科学  >  环球科学<前沿资讯>

记错可能才说明你的记忆运转良好

图片来源:pixabay
几天前有人问起我家附近的烘焙坊怎么样,我说最近吃了那家的巧克力曲奇饼,味道不错。我妻子纠正了我,说我吃的是燕麦葡萄干饼干。
我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呢?这会不会是痴呆将至的早期征兆?我是不是该去看医生?还是说,忘记甜品的细节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日常生活已经被琐碎细事塞满,对于人有限的大脑来说根本不可能每件都记得清清楚楚。
作为一名认知科学家,我研究人类知觉和认知已经超过了30年。我和同事们一直在寻找新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研究这类错误。这些记忆错误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由心理加工(mental processing)缺陷造成的瑕疵?还是由于认知系统能力有限,为提高工作效率而造成的无伤大雅的副作用呢?尽管后者有违常识,但是我们还是偏向于支持后者,即记忆错误实际上提示人类的认知是“最优的”或“理性的”。
人是理性的吗?
数十年来,认知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人类认知是不是完全理性的。自20世纪60年代起,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便在这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得出结论,人们经常会使用“快而不精”的心理策略来做出决策,即“启发法”(heuristics)。
举个例子,在被问及英语里面是以“k”开头的单词多还是第三个字母是“k”的单词多时,大部分人都会回答前者。Kahneman和Tversky解释说人们之所以会得出这个结论,主要是因为他们心中快速过了一下以“k”开头的单词和第三个字母是“k”的单词,然后发现自己能想出更多以“k”开头的单词。Kahneman和Tversky将这个策略称为“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们依靠易于回想的信息进行决策。

图片来源:pixabay
尽管启发法经常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但有时也会出错,举个例子,比如有人问你澳大利亚的首都,对地理不熟的同学可能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澳大利亚的城市悉尼,那有宏伟美丽的歌剧院,但澳大利亚的首都实际上是堪培拉。回到文中,事实上,在英语中第三个字母是“k”的单词要比以“k”开头的单词要多。因此,Kahneman和Tversky认为,人类认知不是最优的。
我们的知觉和认知是最优的还是次优的?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相关研究结果提示,人类知觉和认知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最优的。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人们会整合由多种感觉(如视觉和听觉结合或视觉和触觉结合)获得的信息进行决策。尽管感觉信息中会有很多干扰,但是这种方式在统计学上是最优的。
或许最为重要的是,有研究表明那些看似不是最优的行为恰恰是最优的。比如人们有时会低估一个移动物体的速度。这是个常识,所以科学家过去假设人类视觉运动知觉是次优的。
但是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统计上最优的感觉解读或知觉是基于感官信息与常识两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的。在速度判断的例子中,大脑一方面会接受视觉感知的物体速度,另一方面也会考虑“世界上大多数物体都倾向于静止不动或缓慢移动”这一常识。 而当视觉信息干扰较多或质量不高时,统计上的最优解读也同样会低估运动物体的速度。
看来,在相似的情况下,理论上最优的感觉解读与人类的实际判断都会犯相似的错误。这可能表明,当获得的视觉信息有很多干扰时,这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人类的确在用他们能够达到的最优方式来感知物体运动速度。
科学家在研究人的认知时也发现了类似现象。人们在记忆、推理、决策、规划或行动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误,特别是在获得的信息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在上文提到的感知视觉速度的案例中,执行认知功能时统计上的最优策略仍然是将观察或体验到的信息与世界运转的常识结合起来。研究者们发现最优策略所犯下的错误,即那些因不确定信息而无法避免的错误,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同样是相似的。这表明,在处理认知任务中,大脑也在采用最优方式。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感知模糊信息与处理不确定信息时错误是避不可免的。这样的话,出现错误未必说明存在心理加工缺陷。事实上,人类知觉和认知系统可能正工作得非常好。
你的大脑也是在种种约束下尽其所能
人的心理活动受很多因素约束。一些约束来源于自身,如注意力是有限的,你不能同时注意所有事情;记忆容量也是有限的,你无法记住每件事的所有细节。另外一些则是外部条件导致的,比如形势要求人们需要快速做出决策并立即采取行动 。由于这些约束的存在,人无法总是做到最优的知觉和认知。
然而有一点很关键——尽管你的知觉和认知不能达到没有约束时的最佳状态,但在存在约束的情况下,它们已经做到了最好。
假设有个问题需要你同时思考许多因素来想出解决方案。因为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你无法同时考虑到所有因素,也就不能想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但是如果你能在脑力范围内思考尽可能多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对于解决问题最有帮助,那么你想出的方案就是在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最好了。
记忆的不足
强调“在有限条件下追求最优解”(constrained optimality)的方式有时又被认为是“资源-理性”(resource-rational)模式。我和同事们探索了从“资源-理性”的角度来理解记忆,构建了一种将记忆(工作模式)类比为通信线路的模型。
记忆一件事情的过程就像经通信线路给未来的自己发了一条信息。然而,这条线路性能有限,它不能将这条信息的所有细节都完整传达。结果便是晚些时候你回忆到的信息与之前所记的可能已经不再一致。这就是记忆错误发生的原因。

图片来源:pixabay
当记忆因为容量有限而不能保证所有细节的准确性时,确保重要细节的准确性才是明智的,即记忆在条件有限时也会达到它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实际上,研究者已经发现人们倾向于记住与任务有关的事,而忘记与任务无关的事。除此之外,人们更易于记住一件事情的概况而忘记其中的细节。当人们忘记细节时,他们会在脑中用最常见的属性来填补遗忘的空白。从某种意义上讲,使用司空见惯的细节来填补遗忘的部分也是一种启发法——这种“快而不精”的策略多数情况下表现不错,不过有时也会出错。
我之前吃的是燕麦葡萄干饼干,但为什么记成吃的是巧克力曲奇饼呢?因为我记得吃过饼干,这是我经历的主要情况。但是我忘记了细节,于是将最常见的饼干——巧克力曲奇饼填入了忘记的部分。换言之,这个错误说明我的记忆在诸多约束下正以最优的形式工作着,这着实安慰了我一番。
撰文:Robert Jacobs,美国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脑与认知科学教授
翻译:孙正杰
审校:安君
引进来源:theconversation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环球科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1213_1061415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