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30415_32063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兵器知识》

《兵器知识》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以普及兵器科技知识,提高中国全民国防观念,为实现国防现代化,特别是武器现代化服务为办刊宗旨,面向中国广大青少年军事爱好者,广泛宣传兵器科技知识,大力普及军事高新技术,介绍世界军事科研生产情况,展示各国武器装备风貌,宣传中国兵器工业发展道路和成就。

文章数
分享到:

探秘法国ECA 公司的反水雷无人潜航器

2013-04-15 19:37:35


/傅金祝

 

法国在反水雷领域具有独到之处。20世纪70 年代初,法国最先推出PAP-104灭雷具,开创了新型探灭雷的反水雷作战模式。PAP-104系列先后开发了5型,装备多国海军。后又研发了多种一次性灭雷具和自主式灭雷具。

谈到法国的反水雷潜航器,则很难不涉及到ECA公司。该公司以扫雷技术和声呐技术见长,主要产品是各类水下潜航器(UUV),PAP-104就是其经典之一。

 

经典诞生

ECA公司于1936年组建,专为军用和民用用户提供潜航器。早在1960年代,公司为反水雷的需要开始设计第一种PAP-104 无人水下潜航器。这是一种线导灭雷具,也称ROV1970年代初装备法荷比联合设计的“三伙伴”级反水雷舰艇。该潜航器先后生产了600 多台,服务于20多个国家,完成45 000多个航次,包括在红海、马尔维纳斯群岛、波斯湾的多次成功使用。1991年海湾战争时,它清除了大量伊拉克布放的水雷,成为海湾反水雷的功臣。

21507

准备吊放入水的PAP-104Mk5灭雷具

目前装备使用的PAP-104Mk5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识别和消灭沉底雷和短索水雷的水下潜航器。它在水中航行时利用导向索或者测深仪保持距海底一定的距离。装有摄像机和/或声呐,用于观测和识别水雷目标。消灭沉底雷或锚雷(包括短索特种水雷)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将120千克的北约标准灭雷炸弹投放到水雷附近,引爆水雷;二是通过机械手利用爆破割刀切割雷索。

21508

PAP-104Mk5主体下方是灭雷炸弹

PAP-104Mk5(基本型)长3.16 米,宽1.2米,高1.25米,质量890千克(包含一枚北约的标准灭雷炸弹),最大水平工作距离2 000米,最大工作水深300米,磁和声特征很低。

“奥利斯特”水下潜航器

“奥利斯特”水下潜航器是PAP-104系列的后续产品,也属于缆控水下航行器。“奥利斯特”继承了PAP-104探测识别和消灭水雷的能力,目前有两种不同的配置形式。一种是前置探雷声呐FDS型,另一种则是水雷识别和灭雷系统MIDS型。

两种形式的“奥利斯特”主体结构相同,皆装备6个推进器:4个水平推进器,在左右两舷呈上下排列;2个垂直推进器,位于可以进水的主体内部。尾部垂直翼板上方设有水声定位用应答器,导航视频摄像机位于上部翼板上。此外,还装备罗经以及用于水面无线电控制的装置,并且根据特殊要求还可装备附加的传感器。

21509

PAP-104Mk5 装备在法国海军的反水雷舰艇“鹰”号(M-647)的尾部甲板上

FDS型装备变深合成孔径声呐,主要用于在舰艇前方猎雷、探测和识别位于大陆架上的沉底雷和锚雷或进行海底勘测与研究。它将取代由瑞典和法国的泰利斯水下系统公司联合研制的“双鹰”MkⅢ自航式猎雷声呐。

MIDS型头部装有可旋转的水雷识别和灭雷系统以及倾斜的视频摄像机(黑白或彩色),主要侧重于重新定位、识别和消灭沉底雷和锚雷,或在水中和海底进行精确地检查。

两者的主要特点是声磁特征很低,能三维自动领航。盘旋能力强,可在恶劣环境条件下识别海底目标。有效载荷能力大,可携带北约的灭雷炸弹、机械臂(手)、声呐等。全寿命维护费用低。人机工程良好,还配套有训练模拟器。

21510

位于反水雷舰艇后甲板的PAP104Mk5灭雷具

“奥利斯特”长3.1米,宽1.1米,高1.1米,重600千克(标准型,含声呐或灭雷炸弹),最大航速超过6节(取决于距离、水深和结构)。由舰艇通过脐带电缆供电时,工作时间不受限,电池供电时工作时间只有2小时。

“奥利斯特”是法国未来舰艇反水雷的重要装备,不仅可装备反水雷舰艇,也可装备一般的战斗舰艇,就如美海军的舰艇上装备的多种建制式反水雷装备。

在法国海军舰艇上,“奥利斯特”以集装箱形式装在舰艇后部,利用专用的控制台控制,在舰艇前方执行前导探雷作业或水雷识别与灭雷作业。进行前导猎雷时,“奥利斯特”需用2个控制台操控,一台控制奥利斯特的航行和搜索,另一台分析猎雷声呐传回的目标信息。装备灭雷炸弹的“奥利斯特”只需一个控制台进行控制,灭雷则依据位于头部的可旋回和倾斜的视频摄像机提供的直观信息实施。

两种类型的“奥利斯特”配合使用,相当于一艘猎雷艇的能力。其中FDS型相当于猎雷艇上的舰壳式猎雷声呐,同时由于它可在舰艇前方搜索和探测水雷,因此可避免舰艇深入雷区,保证舰艇和舰员的安全。而MIDS型则相当于线导灭雷具,可以抵近对FDS搜索到的目标进行识别和可靠灭雷。

“凯斯特”一次性灭雷具

20世纪各国海军装备的灭雷具,造价每台均在100~600万美元之间,通常反水雷舰艇最多装备两台。如果遭遇可以打击灭雷具的水雷,那么损失是很大的,不仅无法继续反水雷,还会造成百万美元的损失。为此德国率先开发了“长尾鲨”一次性灭雷具,并于1999年装备使用。此种灭雷具的造价与普通水雷相当,可与被发现的水雷同归于尽,因此称为一次性灭雷具或消耗性灭雷具。同样装备“三伙伴”级猎雷艇的比利时,在21世纪初也选用“长尾鲨”取代原有的PAP-104。在这种新的反水雷形势下,ECA公司开始研制“凯斯特”。

21511

“凯斯特”是一种造价低廉、容易释放的一次性灭雷具,可由专业或非专业平台操控,控制距离达1 000米,工作水深300米。主体长1.5米,宽0.23米,最大重量50千克,最高航速5节。

“凯斯特”的头部装有灭雷聚能装药和传感器。传感器含昼夜彩色摄像机、聚光灯及变频声呐(500~1 200kHz),可在近距离或远距离上自动导向目标,在灭雷之前有能力对目标进行识别。非敏感的灭雷战斗部与可以转动的头部相结合,可对水雷提供精确而有力的聚能打击。在海流中具有高度稳定性,对于各种类型的水雷(锚雷、沉底雷以及部分掩埋的水雷)都十分有效。

“凯斯特”装两个水平和两个垂直推进器,以提高稳定性。通过光纤电缆与主平台连接,光纤电缆以传输信号为主。

虽然法国海军的反水雷舰艇并未装备“凯斯特”一次性灭雷具,但“凯斯特”却名声在外,自2007年以来已卖出300多套。2008年以来,关于利用水下潜航器从事水雷战的合同在世界上只有两项,一是2008年初,ECA公司获得为亚洲某阿拉伯国家海军装备“凯斯特”灭雷具的合同,二是2009220ECA公司与英国签订40台“凯斯特”灭雷具的合同,“凯斯特”将装备到英国国防部卖给立陶宛的两艘“狩猎”级上。

“阿利斯特”自主式水下潜航器

“阿利斯特”与上述三种潜航器不同,是一种没有电缆连接的水下潜航器,即属于UUV中的AUV

“阿利斯特”系列水下潜航器目前有多种,而适用于反水雷的只有两种:“阿利斯特”自主式水下潜航器和“阿利斯特”100自主式水下潜航器。

21512

“阿瑟玛”全自主潜航器

这两类“阿利斯特”主体结构大致相同,只是大小不一,装备的传感器有所不同,且尾部结构不同:“阿利斯特”100是一个主推进器,而“阿利斯特”自主式水下潜航器有两个主推进器。

“阿利斯特”100 1.7~2 米,直径0.23米,重55~70千克,工作水深0~100米,巡航速度2~3节、最高航速5节、续航力15小时。可从专业舰艇或近海平台操控,最主要的是可以由刚性充气艇收放使用,传感器有效载荷配置灵活。

21513

" 阿利斯特"100

“阿利斯特”100的导航系统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多普勒计程仪、高精度深度传感器、GPS 以及与定位系统的接口;而有效载荷包括侧扫声呐、多波束回声测深仪、视频摄像机、避障声呐等。“阿利斯特”100在收放时通过无线电链路通信,数据加装和下载时则通过WIFI或以太网链路,水下使用水下声通信系统。

21514

" 阿利斯特"

“阿利斯特”自主式水下潜航器的最大工作水深300米,长4.4~5米,最大壳体直径0.7米,重800~960千克。巡航速度4节,最大速度8节,续航力12~20小时。主要任务是从岸站或舰船平台出发自主地进行海底搜索和勘测、从非专业舰艇上进行反水雷搜索和勘测、密切支持特混编队(建制式水雷战)、环境快速评估(REA)、情报搜集-隐蔽地侦察(RECCE)。

21515

在水下航行的“阿利斯特”

“阿瑟玛”全自主潜航器

“阿瑟玛”由ECA和泰利斯公司联合研制,ECA承担航行器设计,泰利斯公司承担系统设计。

航行器呈圆柱形,采用单螺旋桨,由锂离子电池提供能量。为了提高潜航器的反水雷能力,它采用合成孔径声呐作为主要的传感器。此外,潜航器上也装备有避障系统。改进后的“阿瑟玛”于2010年初到4月底先后进行了两次海上试验,以验证航行器和声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能。其中利用合成孔径声呐探雷十分成功,在1×2千米的水域成功地探测到为试验而布放的3枚长2米、直径0.5米的圆柱形沉底雷和1枚直径0.75米的球形锚雷。

21516

阿利斯特"准备吊放入水











上一篇:扑朔迷离“新铁骑” 朝鲜“暴风虎”坦克
下一篇:波音“鬼怪鳐”验证机首飞:X-45 换马甲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