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91220_32827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聪明泉》

《聪明泉》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7:00

由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在内的幼教刊物,省级期刊,中科双效期刊。聪明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文章数
分享到:

成长路 寻访数学家陈景润

2009-12-20 15:31:47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给大数学家欧拉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出了两个猜想,一个猜想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第二个猜想是: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是3个素数之和。欧拉给哥德巴赫回信说,他相信这两个猜想是对的,但是他说他不能证明。

  18、19世纪的数学家都试探过,都没有能够作出证明,以致到了1900年,德国数学家布尔伯特在第二届国际数学会的著名演说中,把它作为19世纪最重要的未能解决的数学问题之一,留给了20世纪的数学家们解决。要证明这个猜想是那样艰难,以至于德国数学家朗道1921年在剑桥大学召开的国际数学会上,无奈地说:“用现今的数学方法,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力所不及的。”

  自从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那个著名的猜想以来,在2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前150年研究它的工作进展始终不大,直到后来才陆续有些成果……

  陈景润兴奋地注视着国内外数学家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在数学所他对人说:“我不想和中国人比高低,我要和外国人比高低!”1965年冬季的一天,陈景润交给王元(华罗庚的学生、当时数论组负责人)一篇论文,题目是《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共有50多页,经过认真研究,王元宣布:论文的论证是正确的。同时也提出证明还要进一步简化。因“文革”开始,在1966年5月的《科学通报》上,仅发表了1页纸的简报,从简报发表到全文发表的6年中,国外数学家都知道陈景润宣布的研究结果,但谁也不相信是真的。1972年《中国科学》复刊后,陈景润在该刊发表了一篇关于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题目是:《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共有20多页。他把原来的证明作了大量的简化与改进。王元等人看了论文,惊喜地发现:从1960年到1972年,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想,做出了超越前人的独创性成果,既超过了国内的水平,也超过了国际上的先进水平。

  陈景润原系厦门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员,1956年,他寄给华罗庚一篇题为《塔内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堆垒素数论》中的5个定理进行了修改,华罗庚看后,说:“他(指陈景润)真有想法!”随即把陈景润调到数学所。

  陈景润患有严重的结核病,体力不支时,就买些便宜的人参泡水喝,3年困难时期,他把自己节省的数十斤粮票捐给了灾区……

  1973年4月25日凌晨3时左右,记者来到中关村数学所的宿舍,这天,陈景润和往常一样还没有睡觉。他把门打开以后,映入眼帘的景象令人震惊:这是一间大约只有6平方米的小屋,靠墙放着一张单人床,床前放着一张三屉桌,桌上床上到处堆着书籍、资料,窗台上,地上,放着破饭碗,药瓶子。碗里还有干了的酱油。有人说,为了节省,陈景润平时不吃菜,用酱油泡水喝……天都快亮了,床上的铺盖还没有摊开呢!

  门打开以后,陈景润呆呆地站在床和桌子的夹缝里,惊恐不安地望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结结巴巴地说:“对不起,我……”

  从哥德巴赫提出那个著名的猜想,到陈景润的论文发表,中间经过了200多年的漫长岁月,有多少数学家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地钻研它,最后都失败了。因而陈景润的成功就格外引人注目。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李希特合著的《筛法》一书,写完了10章,正准备出版时,“陈氏定理”忽然问世,作者决定推迟出版,又立即以《陈氏定理》为题,专门写了第11章。

  1979年法国出版了古今一千多位大数学家的传记,陈景润也列在其中。那年,美国科学院副院长来华访问时,惊问陈景润:“是什么力量和毅力,使你大力推进了如此之难的哥德巴赫猜想呢?”

  英国数学家赫晋黎,在写给陈景润的信中惊叹道:“啊,你移动了群山!”

  人生苦短,陈景润已驾鹤西去。他留在人世间的遗物、手稿,被永久地陈列在了庄严雄伟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供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瞻仰、缅怀。他的名字和事迹,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英雄人物一样,将永垂青史。能享受这种礼遇,是他生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上一篇:未来的新能源--氢
下一篇:寻找人类的“缺环”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