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0329_32285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健康与营养》

《健康与营养》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健康与营养》是国内第一本面向“新中间阶级”,提供全方位营养指导与健康资讯的高端时尚生活杂志。她以“时尚实用”为编辑核心,紧紧围绕现代精英人群及其家庭的健康生活这一主题,从营养角度入手,通过传播最新营养资讯、解读最新生活方式,分享最新健康理念,引导读者通过重构健康与营养的关系,全面提升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管理能力,缔造更具品质的时尚生活方式……

文章数
分享到:

冬去春来食笋香

2014-03-29 20:05:40

冬去春来食笋香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颇爱食笋,富商权贵争相效仿,但由于当时的国都长安不产竹笋,鲜笋必须由快马从南方运来,竹笋运到长安虽然身价百倍,但仍然供不应求。李商隐的诗句“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 王嘉峰

26678


竹笋知多少

竹子的嫩芽——竹笋又被叫作竹肉、竹胎、竹芽,中国是世界上以笋入菜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晋代戴凯的《竹谱》中就记载了70多种以竹笋为材的菜式、食谱。在我国,可以用来采笋的竹子种类很多,其中品种最为优良的是生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毛竹、早竹,以及珠江流域和福建、台湾地区的麻竹和绿竹。这些竹笋被人们以生长和采收的季节不同,归为了冬笋、春笋和夏笋。

冬笋

笋是竹的地下根茎(又叫竹鞭)上生长出来的嫩芽,冬笋一般是秋季孕育,在土层下经过一个冬天的不断孕育生长,在来年一二月份才被采挖的笋子。较之其他季节的笋子,外形更加肥厚壮实,肉质也分外的脆嫩甘鲜,烧、炒、煮、煨尽皆合适。用冬笋做菜亦有讲究,笋尖嫩,爽口清脆,宜与肉类同炒;笋衣薄,柔软滑口,宜与肉类同蒸;笋片味甘肉厚,宜做炖肉类的配菜。

春笋

顾名思义,春笋就是“立春”后生长出的竹笋,每年的三四冬去春来食笋香月份是品尝春笋的最佳时节。较之冬笋,春笋的笋箨(笋子最外层的硬皮)颜色更深,笋体也更加的纤瘦、细长。春笋的肉质甘甜、脆爽,最适合凉拌和烹炒。每年春天第一声春雷时采摘的“雷笋”,是生机最足、口感最好的春笋,又有“笋中皇品”的美誉。流传千年的一道江浙名菜“腌笃鲜”就以雷笋为原料烹制的味道最佳。

夏笋

夏笋又叫“鞭笋”,是夏季生长采挖的竹笋,由于夏季气温较高、雨水充足,所以竹笋生长也较快,笋体最为细长,形状犹如鞭子,故而才得“鞭笋”一名。鞭笋是几类竹笋中肉质和口感相对较差的一种,纤维较多,肉质较为柴老。但鞭笋也并非一无是处,广西柳州著名的“酸辣笋尖”就是用夏季出产的“大头甜笋”为原料,经过半个月左右时间发酵而成的。

 

食笋好处多

台湾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竹扫把扫街道,竹笋子清肠胃。”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形象。竹笋除了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蔬菜品种之外,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膳食纤维特别丰富。不仅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像“扫把”一样清理肠道中的垃圾,还能帮助人体减少对高脂食物的吸收。对于饮食肉多菜少,细多粗少,直肠癌、结肠癌发病率高居不下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有着莫大的好处。

吃笋亦有学问,竹笋虽好,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多吃。大量的粗纤维,决定了竹笋很难被消化,所以患有消化道出血、溃疡、肝硬化以及食管静脉曲张的人不宜多食,以免导致病情加剧。

另外,竹笋也是所有蔬菜中草酸含量较高的一种,大量草酸的摄入不仅会影响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利用,还会与体内的钙结合形成难溶的草酸钙,进而引起肾结石、尿路结石等疾病。所以在吃笋之前一定要用开水把切好的笋稍微焯一下,这样会去除笋中大部分的草酸。

26679

 

新笋上市选鲜嫩

每年的春节正是冬笋大量上市的时段,市场上的竹笋不仅种类繁多,品相也是良莠不齐。如果对竹笋不熟悉,很可能买到柴老、苦涩的竹笋,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几个挑选嫩笋的小妙招。

1. 看颜色

无论是冬笋还是春笋,都是深埋土下,未见阳光的,所以包衣(笋箨)颜色越浅,根部越白说明竹笋越嫩。冬笋上品有“金衣白玉”之称;春笋则以笋箨棕中带紫的“雷笋”为最佳。

2. 看间距

竹笋的笋箨都是一层一层地包裹在笋肉外面的,而笋箨之间间距则是鉴别竹笋嫩不嫩的一项重要标准,笋箨之间间距越小,说明竹笋生长时间越短,也就越嫩;反之间距越大也就越老。

3. 掐根部

竹笋的根部,是整棵竹笋最老的部分,挑竹笋时用指甲掐一掐笋根,如果笋根都很鲜嫩的话,那么整棵笋也就没有问题了。



上一篇:家宴笋香飘
下一篇:辟谣四大“牛奶误区”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