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0813_326077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用药》

《家庭用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3:00

以“依靠专家,面向百姓,传播医药保健科普知识”为办刊宗旨,以“求医问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药学专家撰稿,为家庭读者及各类慢性病患者的求医问药和日常保健提供丰富信息和权威指导。

文章数
分享到:

肠道检查方法知多少——《家庭用药》

2012-08-13 09:30:03
                                          肠道检查方法知多少
  
                           李  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
                           姚礼庆   复旦大学内镜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教授

  
  常规检查
  直肠指检是指用手指触摸肛管直肠下端局部进行肛门检查的方法,因其简单、准确率高,可以了解到许多肉眼无法观察到的情况,故在肛肠检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素有“指诊眼”之雅称。临床上如忽略了直肠指检,常会造成漏诊、误诊。
  血常规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它主要检查各种肠道引起的贫血。大便常规与大便隐血检验是用于诊断肠道出血时常用的检查方法。大便隐血检验呈阳性,则提示有消化道出血。
  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CA19-9肿瘤标志物检测是一种简便、经济、快速、用途广泛的检测手段,在肿瘤诊断、术后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CEA为目前大肠癌诊断中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CA19 - 9是肿瘤相关的糖类抗原,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X线钡剂灌肠检查
  主要用来诊断结肠病变,即从肛门插进一个肛管,灌入钡剂,再通过X线检查,诊断结肠肿瘤、息肉、炎症、结核、肠梗阻等病变。但该方法有一定的漏诊和误诊率,目前已逐渐被胃肠镜所取代。
  
  肠镜检查
  这是检查下消化道肿瘤及癌前病变最简便、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肠镜检查是经肛门将肠镜循腔插至回盲部,通过安装于肠镜前端的电子摄像探头将结肠黏膜的图像传输至电子计算机处理中心,同时放大6倍后显示于监视器屏幕上,“精明”的电子肠镜可观察到大肠黏膜的微小变化,包括大肠内溃疡病灶、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大肠炎症、大肠内息肉和肿瘤等。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应做首次肠镜检查。
  由于大肠在腹腔内呈∏型,肠镜进入肠腔内会出现扭曲,使人在检查时感到不适和腹痛,近年来随着麻醉药品和医疗监护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无痛肠镜检查。它利用一种有效时间短、作用确切的麻醉药物,使患者在数秒钟内入睡,完成全部检查和治疗后早期即能苏醒,检查过程中不会有任何不适和痛苦的感觉,因此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CT和磁共振检查
  随着多层CT和磁共振(MRI)设备及技术的发展,CT和MRI在结直肠病变诊断和筛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逐渐被大家认可和接受。CT和MRI检查均为无创性检查,相对方便,检查时间短,标准化程度高。CT和MRI不但可显示肠道本身的情况,如肠壁的病变、肠腔内的情况,而且还可显示肠道周围和腹腔内的情况。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PET-CT检查
  PET-CT检查是目前临床上用以诊断和指导治疗结直肠肿瘤的最佳手段之一。PET-CT是一种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将CT与PET融为一体,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定位精确及无创伤性等特点。它能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鉴别肿瘤有无复发,对肿瘤进行分期,寻找肿瘤原发和转移灶。在肿瘤患者中,经PET-CT检查,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因明确诊断而改变了治疗方案;PET-CT能准确评价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无效治疗。总体上大大节省医疗费用,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结肠“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一直以来主要应用于小肠检查,对克罗恩病等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目前,已有专门用于结肠检查的“胶囊内镜”,由于其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可用于结肠镜检查不能耐受的患者,并可作为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检方法。患者吞服胶囊后,可加服泻药及促胃肠动力药物,以进一步减少结肠内粪水、粪质残留,改善视野,同时加快胃肠蠕动,使胶囊在有效检查时间内尽量完成全结肠检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它会成为一种常用的诊断技术。
  总之,为提高结直肠肿瘤的诊断率,血常规检查、大便隐血检验、直肠指检、肿瘤标志物CEA及CA19-9的测定和肠镜检查是目前的首选。
上一篇:同是“五更泻”,病因分两种——《家庭用药》
下一篇:降压药副作用应对有“方”——《家庭用药》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