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用药》

《家庭用药》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3:00

以“依靠专家,面向百姓,传播医药保健科普知识”为办刊宗旨,以“求医问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为主...

文章数

肥胖防止新概念——《家庭用药》

2012-05-10 10:02:54

                                             肥胖防治新概念
   
                               邹大进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几千年来,食物缺乏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如今,肥胖却成了全球负担——美国有1/3人肥胖,中国也有约1/3的人超重和肥胖。
  尽管科学家已对肥胖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想要缓解肥胖危机,可能更需要从环境和行为入手。
  生活中,爱美的女性最怕别人说她“胖了”。其实,肥胖不光是外观形体美不美的问题,更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据统计,中国目前有1/3的人超重和肥胖,大约有3亿多。儿童超重和肥胖占17.5%,成人则达到32.5%


  对于肥胖,近年来学术界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新概念一:肥胖有良性和不良之分,对不良肥胖应积极干预
  人们过去总认为肥胖一定不是好事,现在并不是这样认为。目前发现,大概有1/3的肥胖人血压、血糖、血脂等大多正常,没有代谢异常,称为良性肥胖。这些人除了体型不好看以外,只需要不让体重持续增加就可以了。应避免过度减肥,尤其是很多年轻的女孩子盲目减肥追求“骨感美人”,易导致机体免疫能力、应激能力、抵抗疾病能力下降,对健康造成损害。事实证明,健康长寿的人应该是“不胖不瘦”或稍胖一些。
  相反,对那些约占肥胖2/3的不良肥胖,需要积极地减肥。不良肥胖的人脂肪主要分布在腹部,同时伴有甘油三酯、血压、血糖升高,睡觉打呼噜(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如果不减肥,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等疾病则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我们建议,健康人群体重指数应控制在25以下。年轻人应保持在23以下,中老年人24以下。家长应重视孩子的肥胖问题,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肥胖的人成年以后更易变胖,且减肥更难。
  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2
  
  新概念二:减肥,需要严格控制晚餐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一般人早餐、中餐吃得比较简单,到了晚上大量进食高热量的脂肪类食物,而晚间人体代谢率只有清晨的一半,过剩的热量贮存在体内,天长日久造成脂肪堆积肥胖。夜晚胃肠道超负荷工作,一方面影响睡眠,久而久之还易罹患胰腺炎、血脂异常、血黏度增高,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一日三餐如何吃才健康?正确的做法是“早餐吃饱,中餐吃好,晚餐吃少”。提倡严格控制晚餐,对人的健康大有益处。
  
  新概念三: 不同程度肥胖,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亚太地区肥胖症防治指南诊断建议
  分    类
  
  体重指数(kg/m2)
  
  共患病危险度
  
    正常范围
  
  18.5~22.9           
  
  平均水平
  
    超    重
  
  23~24.9             
  
  轻度增高
  
    肥    胖
  
  25~29.9             
  
  中度增高
  
    严重肥胖    
  
   >30              
  
  严重增高
  
    
  (亚太地区肥胖症防治指南,2000)
  
  
  体重超重  控制晚餐,晚餐后坚持一个小时的运动,体重大多能得到控制。
  肥     胖  饮食控制加坚持运动,应用一些药物帮助减肥、控制体重。如二甲双胍,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严重肥胖  严重肥胖伴糖尿病,可以选择外科手术治疗。长海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质量好、并发症少。已成功实施300余例手术。
  肥胖是发生糖尿病最危险的环境因素,80%以上的2型糖尿病与超重和肥胖相伴,尤其近年来青少年及儿童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比例明显增加,故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约有1/2~2/3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脂代谢紊乱,“脂毒性”引发的胰岛损害和甘油三酯的异常升高多出现在血糖升高之前,故糖尿病又有“糖脂病”之称。很多糖尿病患者虽经治疗,但没有重视严格控制血糖及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这也是当前糖尿病并发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要有效地阻止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需采取“双ABC达标”策略。
  
  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第一个ABC达标要求:
  A(Alc,糖化血红蛋白):<6.5%
  B(Bp,血压):<130/80毫米汞柱
  C(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毫摩尔/升
  
  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第二个ABC达标要求:
  A(阿司匹林):对无禁忌证且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糖尿病患者,每天       需用75~100毫克的阿司匹林;
  B(纠正胰岛素抵抗):70%的2型糖尿病伴有胰岛素抵抗,必须纠正;
  C(控制体重):控制体重是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的重要控制手段。
  
  敬告    希望人们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目前,国际上已经禁止任何减肥药上市。此前,氛氟拉明因易导致心脏瓣膜损害早已禁止使用,西布曲明已经退市,赛尼可也被提出警告。
  那些大肆吹嘘“一个月能减几公斤”的宣传,肯定是骗人的。大家更要警惕,一些所谓的“特效减肥药”也许掺进了不明成分的西药,甚至包括甲状腺激素、氛氟拉明、西布曲明等,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还有很多号称能“减肥”的保健品,几乎都没有什么减肥作用。
  
  剖析    减肥为什么这么难
  
  减肥难就难在控制食欲,食欲为什么这么难控制?并不完全是因为饿,而是因为食物实在是太好吃了。就拿味觉来说吧,人类的许多饮食习惯,都是由于美味的诱惑而不是营养需要。味道的产生依赖于舌头上的味蕾,人的舌头上分布着大约1万个味蕾,每种味蕾只负责一种味道。2009年11月,法国勃艮第大学营养学家菲利普·贝斯纳德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新味蕾,专门用来感受脂肪的味蕾。这种脂肪味蕾负责让人喜欢上含有脂肪的食物,并启动人类的脂肪代谢。另有研究证实,“贪吃”有一定的成瘾性。
  所以,《生命八卦》一书的作者袁越告诉人们,减肥为什么这么难?因为你是在同本能做斗争。换句话说,你的对手是几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其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希望    减肥疫苗的进展
  
  据戴维·H·弗里德曼报道,研究人员已经证实,20多种基因的变异可以使人容易长胖。但进一步的调查表明,基因的影响是有限的,无法解释目前肥胖的流行。基因或许仍然通过环境发挥作用。目前,小鼠体内的大多数肥胖基因开关已被发现,但人体中类似的基因开关只找到了很少的几个候选者。
  比较吸引人的是,科学家已经找到一些比较明确的引起肥胖的原因,如胃肠道激素、脂肪运输工具等。如果运用免疫的方法将这些活性物质制成疫苗,让身体产生抗体,可以阻止脂肪运输、吸收,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肥胖。
  肥胖疫苗,人们一直在期待。5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家研究所的老鼠实验显示,疫苗可以减缓老鼠体内一种关键的饥饿激素分泌,从而防止老鼠体重增加,哪怕老鼠吃得过多也能够保持体型。
  目前,国内外科学家都在加紧研究。肥胖疫苗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距临床推广使用尚有一段距离。
  
  警惕    肥胖是可以传染的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论文已经证实,肥胖可以通过人际关系传播,即“近胖者胖”。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克里斯塔基主持了这项研究。研究持续了32年,一共有12 067名志愿者参与。志愿者之间因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而连接成一个社交网络,如朋友、夫妻、同胞、邻居等。研究者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绘出了每名志愿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图,以此来观察一个人变胖是否和人际关系有关。
  研究发现,肥胖的传染效果在男性朋友之间很明显,在女性朋友之间则不明显;在兄弟姐妹之间,一方肥胖,另一方肥胖的机会增加五成五;在夫妻之间,丈夫把肥胖传给妻子的机会和妻子肥胖传给丈夫的机会差不多,在三到四成之间;在肥胖的传染过程中,朋友比配偶更危险,等等。
  (作者每周二上午有特需门诊)

上一篇:针灸减肥的优势——《家庭用药》
下一篇:感冒多数不需使用抗菌药——《家庭用药》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