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11028_32632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技潮》

《科技潮》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4:00

《科技潮》杂志由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北京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办,1989年创刊,是集宣传科技政策,报道科技新星、介绍高新技术成果、分析科技动态、进行科普教育等于一身的综合性科技月刊。

文章数
分享到:

石油时代真的将要终结吗?

2011-10-28 12:03:30
    地球的石油埋藏量是有限的。这一点毫无疑问。由于人类大量地消耗了石油,贪婪地攫取着石油,石油资源的短缺在所难免。

    根据经济学供求原理推论,既然石油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么它必然会随着需求的急剧增长而减少,石油时代的终结近在咫尺。因此,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预测,石油作为一种商品,究竟何时将终结?

 

 石油生产高峰期众说纷纭

 

 其实,早在1916年,美国矿务局就曾经宣称:“……由于国内没有合适的替代能源,美国将会面临一场可怕的能源危机。”美国能源部在2005 年发布了所谓的《赫胥报告》,报告的开场白就是警示性预言:“石油生产高峰的到来说明美国和全世界即将引来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管理问题。随着石油生产高峰期的来临,液态燃料油的价格将会飘升,其价格波动加剧。如果不及时降低风险,整个经济、政治和社会成本将急剧上升。”

 2007年《科学》杂志报道说:“我们都知道石油生产高峰期即将到来。在不久的将来,近一个世纪以来曾经使石油产出翻倍增长的石油工业化生产将会陷人瘫痪状态。即使石油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石油产出也不得不停滞不前。这种必然现象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同样,在2007年美国政府问责局的报告中谈到未来全球石油供给的不确定性时,在假定全球石油生产高峰期即将到来的基础上,得出“从现在到2040年”石油产量将会减少。

 还有许多研究表明石油生产高峰期将在2020年前到来。这种令人担忧的类似世界末日的宣判是危言耸听吗?

 有的专家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全球石油储量丰富。这种观点的核心意思是石油枯竭并非近在咫尺,前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在2000年表示:“未来30年我们有足够的石油储量,但是石油购买力不足。大量石油埋藏在地底下。石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意味着世界上没有石头了,同样,石油时代的终结也不代表石油短缺了”。

 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局报告显示,我们只发现了液态石油地质储量的4%〜7%。从石油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能源咨询家到经济学家都坚信石油产量逼近峰值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有:其一,世界石油资源储量丰富,我们只消耗了石油地质储量的一小部分;其二,在赚取更多的利润的利益驱动下和供求规律的作用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将不断提高。

 为什么人类对石油资源的未来持怀疑态度?为什么一部分人依据相关数据、分析和理论得出全球石油枯竭的预测,而另外一些人观点恰恰相反,认为目前石油枯竭论的警告不正确,是在喊“狼来了”?这些争论是怎么产生的?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假设石油时代即将终结这一感性认识是正确的。

 石油时代有几百年的历史,但相对于漫长的人类历史而言,仅仅是沧海一粟,昙花一现。在石油时代,人类将化石燃料作为主要能源。化石燃料主要是地球上极为丰富的动物或植物由于自然灾害或者其他原因大量死亡,并被埋在地下,堆积起来形成的。它说明太阳直接或间接提供能量,将太阳能转化为能源的过程。

 尽管化石燃料是经过亿万年积累形成的,但是人类开采利用化石燃料的历史是短暂的。追溯历史,放眼未来,相对于人类的历史,“化石燃料的使用就是沧海一粟,突然从零迅速增加到最大,又以同样的速度减少,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仅仅是短暂的一瞬间。”

 在假设全球石油枯竭不可避免的前提下,全球石油资源分析家最关心下面四个问题:(l)石油的探明储量有多少?(2)石油开采趋势怎么样?(3)全球石油消耗的速度是多少?(4)石油时代何时终结?科学家和各类杂志媒体就上述问题展开了深人的讨论。总而言之,大多数分析家关心的是石油时代何时终结,只是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这个问题。分析家们关心的并不是最后一滴油何时从地底下开采出来,而是石油产量何时达到峰值(peak-oil)。他们认为石油产量达到峰值时就是石油时代终结的开始,也就是说,从此以后石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他们认为石油产量达到峰值时,石油时代的终结就近在咫尺。那时,重建这个以石油为基础的社会就迫在眉睫了。

 那么,分析家认为石油产量何时达到峰值呢?奇怪的是,结论出人意料的雷同。大部分分析家预计石油生产在2025年之前达到峰值;更悲观的预测是峰值已经达到,人们没有意识到而已;乐观一点的预测将峰值推后到2050年达到。更令人不可理喻的是,科学家们正在为石油生产峰值达到的时间争论得轰轰烈烈,不可开交。难道石油产量的峰值哪一年到达果真如此重要吗?关键的问题是,如果他们的预测是准确的,那么这个以石油为基础的全球工业社会将在你我的有生之年面临一次重大的转折。

 所以,各国科学家们对世界石油工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至今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关于“全球石油储量丰富”与“石油枯竭近在咫尺”的观点仍然争论不休。

 

 中国石油工业未来发展预测

 

 由于我国长期受到“中国贫油论”思想的影响,所以,对于中国石油工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一直也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一种为:“中国贫油国”,另一种为:“中国富油国”。我本人认为,虽然中国人均油气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不是“贫油国”,理由有如下三点:

 其一,沉积盆地是生成油气资源的场所,中国不但有星罗棋布的中、小型沉积盆地,还有大型沉积盆地群。中国三大沉积盆地群,从东往西依次为,东部盆地群: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东海—南海盆地群;中部盆地群: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群;西部盆地群:准噶尔—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群,这些沉积盆地群都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大型、特大型油气田集聚地。

 其二,根据全国最新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石油地质资源量近千亿吨,石油可采资源量超过200亿吨,迄今只探明几十亿吨,石油资源探明程度不到30%,远低于64%的世界平均探明率;我国石油平均采收率也不到35%,远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潜力。

 其三,中国已在最近几年发现了越来越多、越大的油气田,如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大气田,四川盆地的普光大气田、元坝大气田,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大气田等,这也是中国不是“贫油国”的一种佐证。

 所以,中国石油工业事业方兴未艾,前景光明。

 

 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忧思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现在我国对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45%以上,已超过国际石油安全警戒线(40%),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对外的长期依赖性和负面作用。所以,如何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有效地将地下石油资源量转化为地面可用能源,已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

 至今,中国没有发现大规模或多个大型油气田,并不能说明中国地底下缺少油气,因为中国油气成因极为复杂:首先,中国的沉积盆地基底都很深,如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黄河三角洲等;其次,中国的地形复杂,沉积盆地受到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股力量的混合作用,使得油气成藏分布规律十分复杂;第三,油气藏类型多种多样,教科书上所有的油气藏类型,我国均有,教科书上没有的油气藏类型,我国也有。

 我们头脑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现在自产的石油不够用,与其他国家地下没有石油可开采而出现的石油危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地下有石油,但还没有被发现,或由于当前的技术问题,无法拿到地面上来使用,那是可以通过理论创新、技术进步得到改善或消除的,中国正处于此阶段。

 中国拥有众多的沉积盆地,如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均为大型油气田富集所在地,中国已在最近几年发现了越来越多、越大的油气田。中国在未来十多年里,应该是进入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期。它们埋藏于古隆起之上、膏盐之下,成藏于碳酸盐岩体、砂岩体之中。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众多盆地都具有形成上万亿方特大型油气田的条件。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贫油国”的理念,中国不会在短期内出现石油危机,至少在几十年内不会出现石油危机。

 因为我国油气资源还有相当的前景,加上经济发展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我国还是要立足于更多地依靠国内的油气资源,不能一味地依靠海外进口。所以,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和开发仍然是解决我国石油供应和石油安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拓展海上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

 

 实施跨国石油投资战略意义重大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大规模扩张,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油气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国油气资源总量虽较丰富,但人均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纯依靠国内资源在短期内难以满足需求,参与跨国石油投资对于稳定利用国外油气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早在1993年12月,中央就提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中国石油工业的方针。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建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18年来,各大石油公司按照中央的战略方针,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提高。2009年中国石油公司海外石油权益产量超过5200万吨,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中国海外石油投资的主力军,截至2009年12月,已在2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80多个合作项目,全年原油作业产量达到6962万吨、权益产量3432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82亿立方米、权益产量 55.1亿立方米。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海外投资方面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底,中国石化海外权益产量为1270万吨,共有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项目40多个,分布在非洲、中东、东南亚、俄罗斯和美洲。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走进国际市场之后频繁打出“收购牌”,截至2009 年,中国海油海外原油权益产量达到517万吨,海外天然气权益产量达32亿立方米,海外油气资产遍布于亚太、非洲和北美地区。此外,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信集团公司在跨国油气勘探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有些民营企业也参加到海外油气投资这一行列。

 中国企业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有目共睹,但随着产油国政府对资源的控制程度不断提高和更多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的深度参与,全球油气投资竞争已到白热化程度,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跨国石油投资面临巨大挑战

 

 我国在实施跨国石油投资时,可能面临的难点和挑战,除投资项目本身的风险外,还有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投资环境风险、技术风险和其他不可预见方面的风险。

 第一,获得项目的难度大、代价高。相当一部分资源国具有较强的勘探开发能力,推出的合作区块勘探开发难度大;许多国际石油公司已经占据有利地区,国际勘探开发市场竞争激烈;有潜力的地区作业条件困难或远离市场;跨国勘探开发受资源国法律和标准合同的制约,项目的运作难度大,经济门槛高。

 第二,政治风险大。政治风险是跨国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它是指资源国未来社会、政局、经济条件发生巨大变迁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政治风险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资源国受到其他国家的威胁,甚至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资源国国内民族矛盾冲突,发生内战等突发事件;资源国国内发生大规模罢工、暴乱、起义、革命等;资源国政权不稳定,从而导致政府的颠覆、更迭;资源国对本国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改造或对合同者的区块征用、报复性充公或没收。

 第三,市场不确定性程度。在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市场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市场不确定性:一是石油价格的波动给承包商带来极其重要的影响,二是国际油气市场无序或不正当地竞争。

 第四,投资环境风险。投资环境的优劣对投资者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投资环境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资源国对税制、税法的修改,资源国对所签合同强制性改动或废弃,资源国对外合作政策的变化,资源国经济的不稳定,资源国对利润汇出及外汇兑换的管制,资源国对外国人在当地劳动资格的限制,资源国政府或民族对外国投资的歧视,资源国环境保护激进分子对油气勘探开发活动的抵制,资源国经济、技术不发达造成探区后勤保障困难,资源国原油销售困难,对油气生产实行强制性限产、限制或禁止工作量投入,资源国油区居民对油气生产的破坏或捣乱等。以上这些原因只要有某一项存在都可能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或使项目终止。

 第五,技术风险。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中技术风险主要取决于承包商所拥有的综合技术水平的高低。因为承包商所掌握的技术水平越高,对于勘探开发区块的地质状况认识就会越深刻,从而对地质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就越有把握性。地质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及承包商利润的高低。过高地评价某个区块的前景,往往会导致承包商盲目地介入该项目,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却获利极少甚至一无所获;过低地评价结果,往往难以得到甚至失去承包项目的机会。对油气勘探开发项目评价结果的风险性主要有两个方面:(1)地质评价风险,因为受所获得资料的限制和地质条件复杂性的影响,不能够准确地预测地质储量和可采程度;(2)商务评价结果风险,例如,有些石油公司在高油价时期,往往欲出售或转让所拥有的区块,并且过分渲染或放大其拥有区块的资源前景。

 其他方面的风险还有签署合同时的风险、自然不可抗力风险等。比如,在海上、陆上开发石油都会遇到不可抗力的侵害,尤其是在海上作业,不可抗力发生的概率更高。(林昌荣)

上一篇:“天宫”的征途: 奔向载人空间站时代
下一篇:孔雀万迪斯虾眼睛有助于人类改善高清光盘,DVD盘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