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1127_32412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技生活》

《科技生活》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为您呈上最具权威性和前瞻性的全球科技资讯,满足每一位读者对科技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文章数
分享到:

《全面回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12-11-27 21:52:09


/记者 吕择

 

不管过去的自己是怎样,未来的自己会怎样,决定在当下

 

假如你的记忆被抹去、替换和重置,你会怎么办?设法找到当初的回忆,尽管曾经的自己是恶尽恶绝;还是不去寻找,开始崭新的人生?《全面回忆》给出的答案是,可以寻找,但活在当下,左右选择的是是非善恶。

19700

翻拍的科幻小说

《全面回忆》源自美国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小说《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并且已不是第一次搬上银幕。早在1990 年,施瓦辛格和莎朗·斯通就主演了当时的《全面回忆》。不同于90 年代阿诺在地球火星的两头奔波,新版《全面回忆》故事都发生在21 世纪末的地球上。

当时的地球大部分地区被污染殆尽,只剩下两个国家,“不列颠联邦”和“新上海”。它们分别在地球的两端,如今的西欧和澳大利亚。而“新上海”是“不列颠联邦”的殖民地。奎德是“新上海”一个工厂的普通工人,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现状,并隐隐约约感觉自己是个间谍。为此,他来到了Rekall公司,移植间谍记忆,满足自己大脑的渴望。就在移植过程中,奎德发现自己真的是一个双面间谍,只是过去记忆被替换了。发现真相的他,立刻开始了找寻自己使命的旅程。

这部电影一经发布,就冠以高智商电影的名号。其实,在记者看来,整部电影没有晦涩难懂的地方,只是主角曾经的各种身份略显复杂。并且整部电影,打斗、追逐场面精彩,各种物品都充满科幻感,引人眼球,稍不注意,就会分散精力,忘掉了主线剧情。

19699

21 世纪末的未来科技

整部影片充满未来感,但并不令人感到荒谬。镜头里的各种高科技用品,发生在21 世纪末,会令人信服是因为有不少东西如今已有雏形。影片里,手机嵌在手掌里,通过手掌就能拨打电话,而把手放在任意一块玻璃上就能进行视频通话。如果,果真如此,未来就不会有手机丢了,或者忘带手机的尴尬。

其实,早在2008 年,一款名为“Digital Tattoo Interface”的皮下触屏设备就被发明出来。该设备通过一个微小的切口将两根旋转管插入皮肤和肌肉之间,小管连接动脉和静脉让血液流向一个燃料电池,血液经过电池后将被分解为葡萄糖和血氧,从而形成为设备提供动力的电能。该装置可以通过触摸皮肤实现对显示屏的控制,一种极其微小且感光度极强的球体组成了它们,当信号通过像素矩阵,它们就会从透明变成黑色。

所以,当有人来电话的时候,屏幕才会出现在皮肤上。挂掉电话,就会消失。制作者称,这个设备不但对人体没有有害效应,还可以监视血液疾病,为人类健康报警。不过,这过程听起来还是有点疼。影片中的Rekall公司不仅能移植记忆,还可以对顾客的梦境进行记录和观看。日本科学家在2009 年就迈出了记录梦境的第一步。日本京都的科学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发明了一套通过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机对人的大脑进行扫描,来重建大脑中影像的系统。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则称,通过对受测者进行测验时大脑视觉皮层流动的血液量的记录,不但可以重新构建出受测者在进行测验时的想法,还可以对这些影像进行重播。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以后那些你只是用脑子想了想的事,都变得可以被读取,并以影像的方式被呈现到银幕上。

当然也有不太靠谱的。影片中,连接“不列颠联邦”和“新上海”的不是飞机、火箭,而是“坠道”。这是打通地心的一个轨道,17 分钟就可以从地球一端到另一端。尽管在影片中描述了通过地心的时的真空状态,从一端到另一端过程中的重心转换,看起来接近真实,但科学家认为并不可能。

来自洛兹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地球物理学家Charlotte Rowe 解释道:地球的平均直径可达8000 英里以上,而《全面回忆》中的“坠道”穿越一次地球只需要17 分钟,这意味着它每小时的平均速度要达到28000 英里,这个速度是协和式超音速喷气飞机的20 倍。另一位地球物理学家Scott Baldridge 认为,当前人类所到达的地下仅仅将近600 华氏度,而地心有5400~9000 华氏度,可以耐住那么大的压力和温度的机器是不存在的。

记忆植入,决定在心

当然,影片中最核心的技术是记忆植入。在现实世界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很多植入记忆的方法,并早就开始用小白鼠做试验。一项由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家马克·马伊福尔德主持的研究发现:小白鼠在特定环境下的恐惧状态,通过记录,在另一个环境下,把刚才的记录通过药物注射,也能让它产生恐惧的状态。这就与影片中“植入伪造记忆”非常接近了。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实验室研究员刘超也在从事相关研究,在他看来,植入记忆有助于控制记忆减退这样的神经性疾病。此外,受到重大心理创伤,有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通过植入记忆或改变记忆,有可能对此类患者起到作用。

但是,如果有人把不好的记忆植入,或者把别人重要的记忆抹去,这就显得相当可怕了。如果未来,技术上真的能实现记忆植入,这样的行为也将受到严格限制和法律保护。如果未来,真的经历影片主角那样的遭遇,但就要像影片告诉人们的道理一样去做:不管过去的自己是怎样,未来的自己会怎样,决定在当下。



上一篇:体育进入高考:增强体质还是走向应试?
下一篇:靠近,靠近,再靠近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