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315_480391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24小时》

《科学24小时》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旨在向全国广大群众,特别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广大青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繁荣科普创作,启迪思想,开拓视野。

文章数
分享到:

依恋——心灵的避风港

2017-03-15 08:52:00

  20世纪50年代,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家哈娄,为了进行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养了一窝刚出生的小猴。为了达到实验效果,他将这些小猴和母猴分离,单独关在笼子里抚养。令他吃惊的是,不久之后,这些小猴们竟对笼子里的浴毯产生了感情。每当这条软绵绵的浴毯被拿去洗涤的时候,小猴们无一例外地表现出焦虑和忧愁

  这一意外发现使哈娄放弃了之前的实验初衷,转而设计了一个“假妈妈”的实验。他为小猴们制作了两个“妈妈”:第一个“妈妈”是在用光溜溜的钢丝网做成的圆柱体上加了一个木制的脑袋,又在钢丝网上挂了个奶瓶;另一个“妈妈”则全身裹着柔软的浴毯,没有奶瓶。结果发现,小猴们虽然会趴到第一个“妈妈”的奶瓶上喝奶,但是身体却始终不愿意离开第二个“妈妈”,也只对第二个“妈妈”产生情感上的喜爱和依附。针对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概括出一个概念 — —依恋。

  何谓“依恋” 
  中国有句老话:有奶便是娘。而这个实验却告诉我们,有奶的只能算作“奶妈”,而要产生“亲娘”的感情还得有其他条件。猴子尚且如此,更何况人类呢?人不是只有生理需求那么简单,还有一种强大的内在机制叫做“依恋”。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幼儿对他的照顾者(一般为父母亲)存在的一种特殊情感关系。通俗一点来说,人不是仅仅实现了物质需求就能满足的个体,人的内在有更加深刻的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而依恋反应的正是这一点。刚出生的小猴第一个依恋的对象,通常情况下是母猴。而出生便与母猴分离的小猴,在给奶吃的“假妈妈”和软绵绵的“假妈妈”之间,明显地偏向依恋后者,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依恋来源于某一个对象为自己提供的温柔、爱抚、保护等,而与物质供应并无直接的联系。
  依恋的类型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调研,将依恋类型大致概括为三种:安全型依恋、焦虑-抵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以下是心理学家为三种不同依恋类型的成人设计的自我描述。安全型依恋:我与别人亲密并不难,能安心地与人相互依赖,也不担心被抛弃。焦虑-抵抗型依恋: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别人并不是真的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别人发展非常亲密的关系,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回避型依恋:与别人亲密时会让我有些紧张、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人,也难以让自己依赖别人。但需要注意的是,依恋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渐接触到不同的人,经历各种不同的事情。从前有安全型依恋的人有可能信任崩塌;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缺乏安全感的人,也可能在遇到了某些人之后逐渐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同一个人也可能兼具几种依恋类型。
  渴求依恋
  归根结底,人的内心大多有一个深层的对“安全港湾”的需求,无论发生什么,都希望在这个港湾里能永远受到保护和支持,而不会有任何的伤害。就如同婴儿,只要睡在妈妈的怀抱里,就能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当有这样一个港湾的时候,人就会活得比较安心、快乐、自信,能够勇敢地去探索世界、挑战自己。因为知道无论遇到什么,自己随时随地可以回到这个安全的港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满足的。假如我们没有这样的“安全港湾”,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多和值得信任的人交朋友,向善于表达爱的人讨教,逐步使自己成为一个信任别人,并且可以被别人信任的人。爱是一种能力,信任也是。歌手冯曦妤有首歌叫做《避风港》,其实歌词就是对“依恋”关系的最好阐释,但是更可贵的是歌词的最后一句: “让我来当你的避风港”。
上一篇:到底有没有外星人
下一篇:夺命管道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