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615_508790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24小时》

《科学24小时》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旨在向全国广大群众,特别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广大青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繁荣科普创作,启迪思想,开拓视野。

文章数
分享到:

网络社交平台——数字墓地还是永生之地

2017-06-15 16:08:00

  马克正坐在那把旧藤椅上,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

  姑姑去世的第二天,我在她以前送我的莎士比亚文集首页上发现了她留给我的一则充满慈爱之情的留言: “我知道你喜欢文学,这是我留给你的礼物。永远爱你的姑姑杰姬。”马克打开笔记本电脑,进入了姑姑的Facebook。看着她生前的照片,读着她留下的幽默风趣的帖子,马克再一次回想起了姑姑生前的音容笑貌。

  杰姬Facebook页面的置顶信息,是马克和他表弟在水中嬉戏的视频,而视频下方,则是她学生写的悼文,以及公布她去世的讣告。Facebook上还保留着杰姬姑姑的个人信息:英语专业毕业,大学英语系主任,家住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

  其实她身边的人都知道,杰姬已经走了。但如果你碰巧在 Facebook 上看到她的个人资料,却没有留意关于她已经去世的讣告,也许你就不会知道,她实际上已经不在人世间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还活着。她会一直活在Facebook上,活在网络世界里。

  网络,模糊了生死界线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不管是在微博还是 Facebook上,如今社交平台上已然留下了许多数字墓地。

  去世的人“继续在网络上活着”真是一个非常奇怪而有趣的现象。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字技术似乎让人类逾越了肉体,让那些亡灵继续存在于网络上。在社交平台上,人们感觉到的仍然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似乎仍然在享受精彩的生活。你逝去的爱人或亲人,就在那里,在远方的网络服务器里,仍然保存着他(她)的思想、记忆和网络(当然也包括现实)人际关系。

  死者在网络空间以数字形式继续生存下去,会如何改变我们死亡的方式和死后的生活?对于因我们的逝去而哀悼的人来说,又将意味着什么?社交平台对他们而言,究竟是数字墓地还是永生之地?

  灵魂,在网络上永生

  如今,Facebook 上的死者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仅在这个社交平台推出8年后,就已有3000万Facebook注册用户去世。毫无疑问,这一数字仍将持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个社交平台上,每天有多达8000位用户去世。或许在某些时间节点上,Facebook 上的死者还将超过真正的活跃用户。

  社交平台正在成为一个“数字墓地”,或者说是一个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扩大的网络“永生之地”。

  在不少Facebook上的个人信息栏中,亲人会帮忙发出讣告:网页主人已经去世,我们只是来纪念亡者的“悼念者”。但并不是所有Facebook的用户在去世后都会被人在网上以某种形式表达悼念之情的。比如马克的大学室友克里前几年因病去世,但克里的妻子、家人和朋友,依旧经常在他的主页上做着更新,似乎克里仍活跃在网络上。

  与克里和杰姬姑姑情况相同的用户不在少数,那些偶尔来访的浏览者或是毫不知情的远方朋友,绝不会意识到网页主人已然逝去的事实 — — 亡灵们的数字身份将会在网络上继续存在下去。

  曾经,只有一些杰出人物才会留下有关他们的“个人自传”遗产,或者在逝世后由他人撰写的传记。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花点时间在网络上书写我们的人生、我们自传。调查数据显示,网民每周写“自传”的时间平均超过12个小时,这些记录将成为某种类型的“数字灵魂”。

  或许对于我们的后代来说,肉体的未曾谋面将不再那么可惜。他们可以通过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留下的个人信息和生平经历,了解他们已经过世的长辈。这些信息不仅只有文字,还会有图片甚至视频 — — 爷爷奶奶的一次旅游、外公外婆在餐馆里度过了八十大寿、父母在热恋时总喜欢在湖边约会……通过这些信息,在我们后代的脑海中,也许能构造一个相对完整的我们。

  不可否认,不论你我,在公共社交媒体上留下的一些记录,实际上已成为我们某种形式的“数字灵魂”。通过浏览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的个人主页,哪怕陌生人都可以了解我们的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爱情生活、文学品味,当然也包括家庭成员……在今天,肉体的消亡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离去, “数字灵魂”将在网络上永存。

  数字“阿凡达”,让死者“虽死犹生”当然,网络永生的意义绝不只这么肤浅。在过去几年里,几家科技公司已在为实现“数字灵魂”而努力。

  2014 年创办的一家名为 Eter-ni.me的网络公司,承诺可为用户创建一个数字版本的“阿凡达” — — 让你在死后仍然可以数字形式在网络上永生。因为这个阿凡达是收集、过滤和分析了你生前留在网络上的所有信息的网络人工智能,所以在未来,人们或许可以与你的记忆、经历和想法进行交流互动,就好像在与生前的你交流一样。

  如果像 Eterni.me 这样的网络公司的项目计划能够成功,如果我们可借助“数字阿凡达”的形式永生不死的话,我们的后代就不仅可以通过数字信息了解我们,甚至还可以与我们的“数字阿凡达”沟通交流。一些科学家预测,网络上的“永生之路”甚至可以走得更远。

  一位名叫玛蒂娜·罗斯布拉特的企业家委托某个科技公司,定制了一个名叫比娜48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的模样几乎与罗斯布拉特妻子的容貌如出一辙,更重要的是,这个机器人还能模仿他妻子的语音语调说话,甚至在这个机器人的数据库中,还存储了他妻子的所有记忆。

  罗斯布拉特预测,在不远的将来,由于思想克隆软件的问世,死者的世界可以被全面激活。作为死者化身的“阿凡达”能够思考和做出反应,就像是死者的克隆人一样。罗斯布拉特坚信,思想克隆版的真实感堪比甚至超越真实版本的我们。

  逝者,与我们共存

  如果我们的亲人、爱人能够一直“生存”下去,那一定会改变我们对逝者哀悼的方式。网络上的“虽死犹生”,会让哀悼者觉得亲人并没有离开,只是以某种形式存在于虚拟网络的某个地方。或许对于Facebook的其他用户来说,马克、杰姬姑姑和克里三人与其他网络用户并没有什么区别。

  时至今日,肉体的消亡已然不代表人的全部消失。随着微信语音的流行,自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甚至还能短暂感受逝者的音容笑貌。

  过去,我们悼念逝者都要去某个具体的、具有意义的地方:墓地、教堂、纪念堂……也许你还会手拿一张照片、一本书籍、一束鲜花。你必须在现实的时空里,回想你和逝者一起共度的时光。

  但在今天,在社交平台上,在所有的地方,你都可以瞬间抵达,所有的时间都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那些已经逝去的、数以百万计的网络用户和你我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这个网络的一部分。当然,也仍旧“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上一篇:韩国三丰百货商场:坍塌的良知
下一篇:色彩改变世界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