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0725_32551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大众》

《科学大众》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创办于1937年,是我国创刊最早、影响最大的科普刊物之一。现由江苏省科技厅主管、江苏省科协主办。70多年来,杂志秉承“科学大众化、大众科学化”的宗旨,矢志不渝地为提高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服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文章数
分享到:

让科普变得更好玩 ——科普达人李象益和他醉心的科普事业

2014-07-25 14:42:53

让科普变得更好玩

——科普达人李象益和他醉心的科普事业

 

□文/本刊记者 张洁 白玉磊

 

他是中国多项科普事业的开创者,他是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设立60余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75岁的他至今仍默默耕耘,写下了他科普人生光辉的30年。他第一个率领他的团队将科学中心理念践行于中国,他第一个发起在全国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他就是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教授—— 一个不折不扣的科普达人。

201449日,李象益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为我们讲述了他的30年科普故事。

 

 

科学中心的概念引入国内

 

20131124日,第6届世界科学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在这个有巴西总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巴西科学院院长参加的隆重开幕式上,只有一个额外的环节用来给一个中国人颁发奖项,就是为李象益颁发201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普奖——卡林加奖。作为科普界的最高奖项,卡林加奖旨在奖励为普及科学技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在奖项设置的60多年中,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荣誉。

 

2806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李象益颁发的奖章

 

在中国科普界,李象益的经历可谓异常丰富。他曾经拥有过的头衔令人眼花缭乱:中国科技馆馆长、中国科协科普工作部部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物馆协会执委、国际博物馆协会科技馆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普事业的很多开创**件都与李象益有关,比如他第一个将科学中心式现代科技馆理念引入国内科普领域,即不强调藏品,而是注重科学的再创造,强调参与、互动、体验,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让公众主动参与其中;在担任中国科协科普工作部部长期间,他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并与美、日、英等国联合开展国际对比研究;作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他倡导发起了亚太地区科技馆联盟等,让中国科普事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让科普变得更好玩

 

李象益与科普事业的不解之缘正是从参与筹建中国科技馆开始的。由于筹建初期的中国科技馆急需人才,1983年,在歼击机发动机设计领域已有所成就的李象益被调入中国科技馆筹建团队,参与筹建工作。那时他已经在喷气发动机领域搞了23年科研工作,成果斐然,1981年还赴美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当时调我去做科普工作,我是有思想压力的,因为当时做科研已经有很多成果,还在美国发了论文,对科普心中很茫然,但还是抱着坚持的信念,干下来了。李象益说。

李象益搞科普工作虽然说是半路出家,但是作为喷气发动机专家的他也具备了科学家搞科普的独特优势。这一干就是30年,干出了兴趣,干出了成绩。

常去各类科技馆参观的同学,可能都看到过一个能让人瞬间怒发冲冠的机器,只要把手放在机器的金属球上,你会发现本来柔顺伏贴的头发,根根都竖起来了。这个机器在上世纪80年代曾风靡一时,它的名字叫范德格拉夫静电发生器,正是李象益从国外引入的最早一批互动科普作品。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开创的新一代以科学中心理念建设的科技馆,迅速在全球普及开来。它不同于传统科普以展品陈列和知识传播为主,更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更重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参观者从被动参观展览转变为主动探索和实践。

简单地说,科学中心理念更强调观众的体验和参与,比如一个成年人的肠子有多长,按照科学中心理念建设的科学馆,就会设计让观众从一个模拟人体的肚子里拉出来测量一下,大约有7米,这种体验令人印象深刻。他说。

李象益1981年在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第一次接触到科学中心理念建设的科技馆,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这一经历促使他成为科学中心理念进入中国的见证者和推动者。1988年,李象益参与建设的中国科技馆开馆,同时举办了中国第一个科学中心理念的科普展览,亮相了一批现代科普设备,范德格拉夫静电发生器就在其中,让国内观众大开眼界。这批展品得来也相当不容易,李象益说:当时为了从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交换来这些展品,我们把我们的中国古代科技展推到加拿大展了一段时间,才最终引进了这一中国科普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展览。

 

28063

范德格拉夫静电发生器能让你变得怒发冲冠

 

从墙壁上的展板到互动的科学玩具,从请勿动手欢迎操作, 李象益让观众开始感觉到科普是很好玩的事。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各地科技馆的兴建,天下展品一大抄的问题开始显现。李象益意识到,推动科技馆科普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他开始认真研究国际前沿理论和最新进展,全方位借鉴科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科学等理论,并将它们应用于科普。比如来自心理学的元认知理念,强调对事物认知过程本身的探索和理解,李象益将其融入科技馆的各个方面,通过过程教育不断向参观者提问:这是为什么?

参观者到科技馆来,最重要的不是为了学到多少东西,而是要学会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李象益说。

 

 

带着百宝箱走遍全国

 

退休之后,李象益依然热心各类科普活动,近年来在各地所做的科普讲座已经超过百场。每次去做科普讲座,李象益总是随身带着一个被他戏称为百宝箱的湖蓝色箱子,这是陪着李象益走遍全国的亲密伙伴。这个百宝箱里究竟装着什么呢?除了各种最新的资料,还有许多的小道具,一个伸缩球、一张图形识别卡、一片塑料薄膜、一张纸……这些东西到了李象益手中,都成了宣传科普的好工具。

那个伸缩球是李象益在美国新泽西自由科学中心参观时买来的,球体由很多塑料短棍组成,可以自由伸缩,最小时只有西瓜般大小,最大时直径将近1米,而且无论任何一处受力,在伸缩过程中,球体最外层的点都在一个球面上。通过观察伸缩球的伸展、缩放过程,你会感觉机械运动规律的奇特。李象益说:这个教具我珍藏了20多年,虽然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很简单,但神奇的体验让孩子懂得了如何巧妙理解和运用科学原理。这就是李象益推崇的小物件,大理念

 

28064

李象益在展示他的宝贝伸缩球

 

 

Q:在您的职业科普生涯中,您曾参观考察过上百个国外各类的科技馆,您心目中理想的科技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李象益:科普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个补充,而且是个延伸和发展,因为教材改起来很慢,但科技发展却很快。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已经把科技馆当成了课堂,想要看最先进、最新的东西,得到科技馆来,因为科技馆的信息更新永远比教材来得快。从这个角度来讲,以后的科技馆应该具备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的功能,特别注重往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启迪智慧这些方向来发展。

观众喜爱的科技馆,应该是能参与互动的,不是单纯的展板展架,满墙都是苍蝇屎,要把古董展品变成新奇特的仿真模型。 有一个说法,科技馆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Eyes,就是用眼睛去看,第二个阶段叫Hands,就是动手参与、互动,第三个阶段叫Minds,就是要动脑,要注重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现在最高级的科普应该是Minds,要有HandsMinds,不要老是搞Eyes

 

28065

李象益为本刊题词

 

 

Q:您认为中国的科技馆和国外知名科技馆的差距在哪里?

 

李象益:这个差距,可能还是一些理念方面的差距。国外在科学教育方面搞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科技馆的许多理念都是受科学教育理念的影响。比如,美国科技馆的儿童馆,他们拿出一个大象模型,会引导孩子们探寻大象的耳朵为什么是大的,大象的耳朵为什么和兔子的耳朵不一样?它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而我们受应试教育影响,做科普也只是说大象的耳朵是大的,兔子的耳朵是竖的

同时,我们科技馆的观众和国外科技馆的观众在参观方式上也不一样。比如我们中国科技馆门口每天来十几辆大巴车,带着几百个学生来,但是到科技馆里面,只是转了一圈就走了。而美国很多科技馆里是有老师带着学生有目标、有组织地系统学习,叫非正规教育。这种有目标的学习,会启发学生的思维,从知识层面的传播提高到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层面,甚至是精神价值观这个层面。所以我们在科技馆里应该加大非正规教育的比重,推进深度理解和深度学习。

 

 

Q:您每到一个地方做讲座,都要随身带着您的百宝箱,里面装着一些科普道具,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些道具?

 

李象益:我想通过这些东西讲一个道理,就是小玩意儿能说明大问题。比如我的那个伸缩球,设计得非常巧妙,它是美国宇航局的机械师霍夫曼为科技馆开发的一个展品,在任何一个瞬间,每个机构表面都在一个球体上。它不仅仅有机械传动知识,还有非常巧妙的设计方法,这就把科普从知识层面提高到现实层面了。所以我选择它是完全有目的的。我在讲座中也会运用道具表演几个魔术,因为很多魔术都蕴含着自然科学的一些原理,比如声学原理、光学原理、力学原理、化学原理等,再辅以一定的技术手段。你不懂这些科学原理,那就是单纯看魔术表演,但是我表演完这些魔术,再去揭示它们背后的科学道理,会让你记忆尤为深刻。

忘记密码?
  • 登录
  •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第三方账号登录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