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0323_32335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吃”梦幻想曲

2012-03-23 15:25:49

/郑 军

 

2009年年底,灾难片《2012》让观众大开眼界。火山、地震、海啸……这部电影简直成了这些灾难的大拼盘。但是,人们忽视了一种破坏力更大的灾难——饥荒。一次大饥荒通常延续一两年,死亡数百万人,将整个国家笼罩在黑暗之中。

今天,当我们享用丰富佳肴时,或许会觉得饥荒只是某些国家需要面对的问题。其实不然,大饥荒的威胁会再度逼近人类。20099月,一次联合国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各国联手遏制饥荒。由于食品价格猛涨,全世界饥荒人数正在急速增加。

气象学家指出,全球气候异常,将使粮食作物大大减产。而一些国家推广的生物能源计划,对粮食作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相对而言,土壤学家的忧虑更为现实。他们指出,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生长于平均厚度只有几十厘米的表层土壤上。由于种植方法不当,大量使用化肥,这么薄薄一层土壤的沙化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如果不予以改变,大饥荒再度降临将不是杞人忧天。

关注未来发展的科幻作家们也在关注农业科技的发展。他们还就此提出过许多有趣的设想。

 

高产食品

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科幻作家迟书昌创作了《割掉鼻子的大象》,描写了一头体重达12500千克的肥猪。科学家们通过电波刺激它的脑垂体,将它育肥。现在,这个预言已经部分得以实现。如今的饲养场里确实在使用含有激素的饲料,但是,这样得到的肉食对人体健康并没有好处。不过,这篇小说曾经轰动一时。

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发表科幻小说《石油蛋白》。作者设想了从石油里提炼廉价蛋白原料的前景。而在我国科幻作家迟方的科幻小说《机下蛋,鸡生……》中,人们已经可以用机器把蛋白质合成鸡蛋,并且可以随意搭配各种添加剂。没想到,养鸡场的生意因此日渐萎缩。不过,后来人们通过某种技术合成新饲料,鸡吃后可以生产塑料,这让养鸡场起死回生。

转基因食品很早就出现在科幻小说家的笔下,并且作为未来世界的美好图景之一被展示给大家。在叶永烈的名作《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未来市”的居民就给小灵通品尝了通过基因技术改造的蔬菜。它利用一种在20世纪70年代末堪称奇迹的梦想——反季节栽培。当然,在今天,无需高技术手段,大棚种植就能实现这个梦想。而转基因食品也不只是幻想,而是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永生之粮

从野菜、野果到今天的农作物,人类经过数千年选育良种,才获得了现在的高产。可是,科幻作家并不满足于这种慢腾腾的脚步。他们用幻想勾勒新的食用物种,丰富人们的餐桌。

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作家别利亚耶夫就创作了科幻小说《永生粮》。这是科幻作品中少见的一部描写食品科技的佳作。《永生粮》的主人公科学家布罗依尔发明了“永生粮”。它是一种菌。只要在空气里受到阳光照射,它就能通过自身合成氧而生长。这种菌有股果酱的味道,不难入口。

有趣的是,布罗依尔彻底解决饥饿问题的宏愿却被市场经济法则淹没了:“永生粮”到处滋生,导致粮食价格大跌,农民破产。布罗依尔反而成了农民的罪人。在小说结尾处,全世界人民不得不联合起来,清除到处泛滥的“永生粮”。这部作品的优秀之处,在于它全面地描写了农业科技成果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的确,粮食问题从来就不单纯表现在餐桌上。

《永生粮》是一部以农业技术为主题的科幻小说。这种完全以农业、食品为主题的科幻小说,在一些发达国家里很罕见。或许正是当时乌克兰发生的大饥荒,激发了作者的灵感吧。

 

海底农业

提到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它预言了潜艇的出现。其实,早在17世纪,荷兰人就制造出了原始的潜艇。美国南北战争中,潜艇已经投入实战。而作者儒勒·凡尔纳笔下的“鹦鹉螺”号之先进,并非体现在能够潜航上,它还是一艘移动的海洋生物资源提炼厂。《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详细的海洋食物和经济作物清单。

在小说里,尼摩船长和他的部下出于某种原因厌弃陆地,甚至不愿意食用陆地上的食品。这样,大海就成为他们获取食物的唯一场所。作者详细描写了生活在海底的人类部落的食物来源:一盘“牛肉”,其实是海鳖的里臀;一盘“猪肉”,其实是海豚的肝脏;一块“奶油蛋糕”,用鲸奶制作;一瓶“果子酱”,用海洋生物“秋牡丹”制作。

除了食品外,尼摩船长还用贝类足丝制造衣服,用大叶海藻制成床垫,从地中海海兔中提取染料,从海产植物中提取香料。尼摩船长平时使用的毛笔是用鲸须制成的。他还兴致勃勃地用它蘸着墨鱼汁写字。

不仅如此,尼摩船长还发展了海底养殖业:培育巨型珍珠,再卖给陆地上的朋友,把收入用来资助各国的民族解放事业。闲暇之余,尼摩船长还带着伙伴们在海底森林中打猎。可以说,由陆地农业提供的一切,尼摩船长都可以在海底世界里制造出来。

据说由于身患糖尿病,凡尔纳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所以凡尔纳酷爱在小说里描写如何获取食物。《海底两万里》中有关海底农业的描写,或许就是作家在饥饿状态下的幻想。单是从“靠海吃海”这一点功能来看,“鹦鹉螺”号到今天还没能被建造出来。时至今日,潜艇越来越先进。比如,拥有大排水量的核潜艇甚至能够在海面下“隐居”一年半载。遗憾的是,它还必须依靠陆地提供补给。

 

人们常把幻想和科学比成翅膀和腿。幻想为科学长了两个翅膀。有了幻想,科学就飞了起来。当粮食危机来临时,有关“吃”的幻想就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而科学也有了腾空的翅膀。科学则为幻想长了两条腿。在“吃”梦幻想曲的启发下,科学正努力将幻想变为现实,尽全力解决粮食危机,造福人类。

上一篇:地球面临9大危机
下一篇:如何抹去痛苦的记忆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