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乃照胆照心,难逢难值。镂五色之盘龙,刻千年之古字。山鸡看而独舞,海鸟见而孤鸣。临水则池中月出,照日则壁上菱生。
科技版的《诗词大会》,你能答对几道“最熟悉的陌生题”?
2017-02-28 14:47:00这几天,你被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刷屏了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舞台,
美轮美奂的古风配乐,
满腹诗书信手拈来的点评嘉宾……
广大观众纷纷表示,
这节目简直是真人秀大潮中的一股清流啊!
今天,我们准备了几道“科技版”的诗词题目,
看看你能答对几题?
文/戴念祖
著名科学史家、中国物理学史学科的创建者,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多所高校讲座教授
第一题
早在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在《淮南万毕术》中曾记述“高悬大镜,坐见四邻”的文字。从刘安到庾信的700年间,对“悬镜”技术的描写不断,但庾信是第一个将此技术入诗的人。
庾信有一篇《镜赋》,我们引其中一段:
问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国古代哪一种工艺品?
答
案
这段文字很可能是对中国古代“透光境”的最早描述。
【明】《幽居乐事图》
敦煌曲子词中有首《浣溪沙》,其作者不明。全曲如下:
五两竿头风欲平,
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光多闪灼,
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五两竿头”指安装在船头上的相风竿。竿上挂着约“五两”的轻质毛绒物,通过观察毛绒物是否被风吹动及所动方向,判断风力及风向。词作者立于船头,他所选定的参考系及其有关船与山相对运动的感受,比《早发龙巢》更为具体入微。
第三题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早已列入小学语文课本之中。它写道: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宋代宰相寇准也在《春日登楼怀旧》中写道:
高 楼 聊 引 望,
杳 杳 一 平 川。
野 水 无 人 渡,
孤 舟 尽 日 横。
所谓“舟自横”,是指停泊的船与水流方向垂直。一般认为船是沿水流方向静止下来的。古人只是反复描述了该现象,并未做出物理解释。
问
究竟为什么会“舟自横”呢?
答
案
:
1992 年国际声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声学界的一桩盛事。在准备此会过程中,老一辈声学家马大猷、汪德昭、魏荣爵等一致提议,制作《中国古代声学成就》录像片在大会上播放。笔者是该录像脚本的执笔人。为制作该录像,有关各方多次进行了讨论。1991 年春天,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一次讨论会上,马大猷先生指出,《滁州西涧》中的“舟自横”现象与英国科学家瑞利的“声盘”原理一致。
该盘在声波力偶作用下将发生回转,测其回转角可求出声场粒子的速度,即声速。声盘的转动方向与声波传播方向成直角。由是得知,自由的泊舟两端在水波力偶作用下绕其重心旋转,直到水波流动方向与舟体(一般可视为椭圆)长轴垂直时,舟即静止不动。后来,这个解释被笔者撰入1994 年版的《中国声学史》中。
2006 年,工程力学家王振东先生收集了历史上一些有关“舟自横”的诗词与其他文学作品,并在《力学与实践》杂志上撰文刊发。该文从力学意义上解释了“舟自横”现象。文中指出,当椭圆长轴与水流垂直时,舟体稳定平衡。真可谓,古代文儒书生诸多观察,今日理工博士众口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