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不要闯入“恐怖谷”
2019-08-02 00:15:00你拍过自带卡通效果的自拍照吗?“咔嚓”一声,照片里的你多了一双可爱的小耳朵,或者像猫咪一样的小胡须。哦,那是因为你使用了智能拍照软件,它可以为照片添加各种特效。
你跟手机上的语音助手聊过天吗?现在,苹果公司的Siri等智能软件可以唱歌说话,还能回答简单的问题呢。
跟这些手机软件打交道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了。但如果它们走出手机,成为会拍照、会聊天的人形机器人,就未必如此受欢迎了。人形机器人,也就是外表和动作都酷似人类的机器人,一不小心就会闯入人类心理上的“恐怖谷”。
以假乱真的机器狗
皮埃尔·德罗兹是18世纪著名的钟表制造商,他有一个爱好,就是制作精巧的机械玩偶,包括各种惟妙惟肖的机器小动物,当然,也包括机器人。
在他众多栩栩如生的机器人作品当中,最出名的当属三个分别叫“作家”“画家”“音乐家”的机器人。每个机器人都由简单的手柄和齿轮操纵,可以完成一系列动作。最逼真的是“作家”,“他”是一个光着脚的小男孩,能伸出手中的鹅毛笔蘸一下墨水,摇匀笔管中的墨,然后按照要求书写一行行字句,与此同时,“他”的眼珠子还能跟着手中的笔转动。
德罗兹还做了一条能看护水果篮的机器狗,献给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当国王拿起篮子里的一只苹果时,惊人的一幕发生了:“忠于职守”的机器狗摇摇晃晃地跑了起来,还发出一阵狂吠,把一条真正的狗吓得蹿了出去。侍卫们蜂拥而至,他们以为这条会动会叫的“狗”是一种巫术。
爱迪生的“小怪物”
机器狗能吓到狗,机器人也能吓到人,比如爱迪生的“会说话的娃娃”。托马斯·爱迪生,这位因发明了白炽灯而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也热衷于制造自动化的机器人。1890年,他隆重推出了一款机器人——“会说话的娃娃”。
这个娃娃跟我们抱在怀里的小玩偶完全不同,“她”一点也不讨人喜欢。 “她”身高61厘米,体重2千克,相对笨重的外形已经让人不愿亲近了。更糟糕的是,尽管“她”的金属身躯里隐藏了一个微型留声机,只要摇动背部的手柄就可以唱出歌来,但是“她”发出的声音很古怪,甚至听不清楚在唱什么,这使得人们对“她”的印象更差劲了。由于不受欢迎,“会说话的娃娃”只生产了1个月就宣告下线。爱迪生在失望之余,戏称这个娃娃是“小怪物”。
尽管爱迪生一生有数不尽的成功的发明,但“会说话的娃娃”确实是个败笔。多年以后,设计师依然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跟人类这么像,为什么非但没有拉近与人类的距离,反而让人心生厌恶,避犹不及?
越像未必越好
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了“恐怖谷”理论,用来解释这一心理现象。他认为,当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和动作上越来越相似,人类就会越来越喜欢它们。比如,我们会把电影《星球大战》里的C-3PO看作好朋友,而工厂车间里埋头造汽车的机器人,我们就不会感到亲切。但是,当相似程度上升到一个临界点时,我们对机器人持续攀升的好感却戛然而止,不仅一下子不喜欢了,甚至还觉得恐怖、瘆得慌。直到机器人继续“进化”,变得跟人类一模一样,才能重获人类的喜爱。
如果把人类对机器人的好感程度画成一条曲线,那么在这个临界点处,会呈现急剧下跌的形状,仿佛突然间坠入谷底,这就是恐怖谷。
恐怖谷里的机器人,跟人类其实非常相似,只差一点儿就能以假乱真了。但遗憾的是,就因为只差一点儿,所以这仅有的差别才会被放大,显得刺眼可怖。想想看,一个机器人也拥有像人类一样的弹性皮肤,结果一摸,竟是由橡胶制成的;它能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你,但是眼神空洞;它会动,但肢体极为不协调;它也有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但整张脸怪诞呆板,带有一种皮笑肉不笑的僵硬——这简直是个怪物!还不如一点都不像呢!
科幻电影里的恐怖谷现象
恐怖谷现象不仅出现在机器人身上,也出现在许多科幻电影的人物形象身上。
2001年,电影《怪物史莱克》点映时,有些小朋友看到酷似真人的菲奥娜公主出现在大银幕,甚至吓得哭了起来,还好,电影公司很快作出调整,给菲奥娜公主的形象增添了许多卡通元素,让她不那么“拟人”。2005年的动画片《极地特快》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去往北极的奇幻之旅,原本是个很吸引人的故事,但其中的列车员看上去一副僵尸样,导致票房惨淡。到了2009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学乖了,他在电影《阿凡达》里塑造的纳美族人有着蓝色的皮肤,像小兔子一样的耳朵。它们的模样跟人类相去甚远,反而大受欢迎,成为红极一时的银幕形象。
同样是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为什么有些让人感觉萌萌的,有些却让人毛骨悚然?科幻电影的导演仍在寻找卡通形象和真实人物之间的分界线。
机器人应该设计成什么样
为什么会出现恐怖谷现象?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看到自认为不正常的事物,会本能地回避和排斥。这些机器人的外观既不完全像人类,又不像传统的机器人,我们会觉得这是不正常的,从而产生厌恶和恐惧。
恐怖谷现象的产生也可能是由于预期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明知眼前的是一个机器人,我们自然会预计它做出机器人的反应,但事实上,它的动作、表情却跟人类很接近,这就与预期相矛盾,使我们产生了认知上的错乱,从而催生厌恶、恐惧等负面情绪。
我们很快就要步入一个与机器人共处的时代。未来,机器人可能会担任博物馆的引导员,会帮助自闭症的孩子重拾社交技能,会陪伴老年人排解孤独……那么,它们的模样绝对不能吓到我们,最好让我们感到朋友般的亲切。
许多机器人专家认为,设计机器人时,没有必要追求过于逼真的“拟人”效果,跟人类太过相似,十有八九都会陷入恐怖谷。干脆别模仿人类了,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机器人,像机器人瓦力那样,难道不好吗?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