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0910_103395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新型冠状病毒会随长江漂流而下吗?吃鱼会有风险吗?

2020-09-10 11:18:00
   前几天,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我们在不同的地方都发现有一部分病人的粪便里头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去分离出病毒,还正在检测,需要有点时间。但不管怎么说,在粪便里发现有核酸阳性,还是应该高度关注,因为假如真的分离出病毒的话,它粪口传播的可能性就增加了,特别是在湖北、江西这些地方,假如他有使用并清洗便桶的习惯,就要非常重视。”新闻发布之后,不少朋友就开始担忧新型冠状病毒会随着水域进行传播,因为洗马桶啊,洗到小溪里,然后汇聚到小河里,最后进入了长江。那么,新型冠状病毒真的可能随着长江漂流而下吗?它们可能进入我们的饮用水中吗?淡水鱼类还可以吃吗?

  新冠病毒会随着长江漂流而下吗?

  首先,科学家目前还没有从粪便中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只是说有可能性。钟南山院士说:“检测出核酸阳性与真正分离出病毒不是一回事。核酸是病毒的序列,检测出核酸阳性只能说粪便里可能存在活病毒。”

  国家卫健委2月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了“新型冠状病毒会通过粪口传播”这一热点话题,结论是:病毒可以在消化道复制并且存在,但它是否会通过粪口或形成气溶胶的方式再传播,需要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进一步证实。因此,这个问题没有确认之前,新型冠状病毒是否会随着水流传播,就是一个没有事实基础的问题。目前,也没有科学家在长江水域里检测出病毒的报告。另外,假如真的从粪便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也只能说明这种病毒可能具有随着蔬菜等食物从口而入的风险,并不会大大增加水源风险。因为新型冠状病毒需要寄主才能较长时间的生存,水生生物并非好的寄主。总的来说,根据目前已有的科学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进入水源的概率较小,随着长江漂流而进入下游城市的风险更小。病毒现在还是以近距离飞沫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因此,大家不必担心水源问题。

  新冠病毒可能进入我们的饮用水中吗?

  如果在城市,下水道的水都会进入专门的污水处理厂,一般不会直接排入到河水中,污水处理的过程中,通过氯气和紫外线,病毒一般就会被杀灭的。而且,自来水需要经过消毒处理,自来水通常来说是没问题的,这一点基本可以放心。

  不过特殊时期,还是不能大意。2月1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监管工作的通知》,紧急部署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监管工作,规范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杀菌消毒要求,将其作为疫情防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是在没有自来水供应的村镇,那更是要注意饮用水安全,防范病从口入。无论是乡镇还是城市,饮水都要烧开了再喝,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在56摄氏度之上就被杀死了。对于那些垂钓爱好者来说,非常时期还是要注意防范风险,这段时间就不要去钓鱼了,因为垂钓过程中可能会手部受伤,手部又会直接接触江河之水。这种污染即使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也可能感染其他病原体,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从而降低了抵抗疫情的能力。

  鱼类还可以吃吗?

  因为病毒可能存在于粪便中,还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是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所以不少人对河鲜和海鲜能否食用的问题开始担忧起来。鱼类身体里会携带不少病毒,但到目前为止,较少有和鱼相关的病毒感染人类。目前,科学家初步确认病毒的源头是蝙蝠,中间宿主是哺乳动物而非鱼类。

  “至少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冠状病毒是来自鱼类的,鱼类和蝙蝠携带的基因杂交,那是需要想象力才能做到的事情,在科学界至今没有发现过。”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张文宏教授说。因此,我们还是可以放心食用鱼类。不过,为了安全起见,不管鱼类体内是否有病毒,我们都要烧熟了吃。张文宏教授还提醒,在冬季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大家可尽量购买冰鲜产品。因为厂商集中处理规模化,携带病毒的概率就会低,同时,冰鲜处理后的禽类是没有内脏的(一般禽类内脏带毒最多),带毒回家的可能性就非常低了。

  文/晓阳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新型冠状病毒在体外究竟可以活多久?
下一篇:测温枪测出来的体温为何会低于36℃?会不会是虚晃一枪呢?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