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1014_103556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发热一定需要吃药吗?

2020-10-14 20:37:00

  当我们感到头晕脑胀、四肢酸疼、疲倦乏力时,我们经常会习惯性地用手摸一下额头,或用体温计测量一下体温,以证实自己的猜测:发热了吗?

  发热不仅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而且还是传染病的病症之一。有时,它还会引发痉挛,甚至可能造成大脑损伤。目前,应对发热的做法主要是服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布洛芬等药物来降温。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都在担心这些药物的副作用,毕竟它们干扰了身体对感染的自然反应。然而,这些疑虑往往会被忽略,因为服用退烧药可以缓解身体的不适,防止高热损伤大脑。幼儿特别容易发热,有些家长担心发热伤及大脑而影响智力发育,通常会在孩子一发热时就喂退烧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些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错误的,甚至可能威胁生命。一些新的研究开始转向支持一种古老的看法,即发热是身体与疾病斗争的一个重要策略。相反,吃药退烧可能不利于身体恢复。

  发热有益于疾病的治疗

  这一古老的看法可以追溯到2400年以前的古希腊。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发热对身体是有益的。直到19世纪中叶现代医学的出现,发热才被视为对身体有害。这个转变有其医学观念的起源:体内平衡。这一观点是18世纪60年代由法国医生克劳德·伯纳德所提出的。它涉及为了健康需要而在一个狭窄范围内维持机体内环境的能力。偏差超出这个范围则被认定需要矫正。最明显的偏差是发热,其严重程度可以用一个漂亮的小工具——用汞填充的体温计精确测量。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退烧药,如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它们可以迅速降低升高的体温,缓解患者的症状。逐渐地,发热被看成是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控制的体征。

发热

  那么,这种常规的治疗方法到底正确吗?美国田纳西大学的生理学家克拉克?布莱特思研究发热超过30年。他认为,从演化的角度看,发热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对抗疾病的特殊机制。这种现象不但出现在人类身上,在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身上都存在。当免疫系统感受到感染后,体内会产生一种被称为“致热原”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作用于在大脑深处的下丘脑,使体温升高。通常,人体的正常温度在37摄氏度左右,一旦身体发热,体温就可能上升到39摄氏度,甚至40摄氏度。

  通过研究人体的免疫系统,研究人员发现许多抵御疾病的机制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体温升高会增强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集中到感染部位的能力。此外,T淋巴细胞在受刺激后会产生一类信号传递蛋白“细胞激素”,它会促进细胞分化和分裂,而人体的高温会减少其负面影响。

  事实上,发热对于许多细菌来说是个坏消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微生物学家加思·狄克逊在对病毒性脑膜炎的对照研究中发现,一种名为脑膜炎奈瑟菌B的细菌在人体温度达到40摄氏度时,数量减少了近90%。狄克逊指出,在感染初期,如果患者发热时间更长一点,这种细菌的数量会大量减少。

  在临床方面,研究人员同样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英国医生加文·巴洛对他的肺炎患者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入院时发热越严重的患者,他们获救的概率就越大。那些温度低于36摄氏度的患者,入院后30天有三分之一死亡。相比之下,发热的患者只有8%的人在同一时期死亡,而体温高达40摄氏度的患者则无一人死亡。他还发现,在血液感染的患者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一结果令人震惊。但是,由于这一研究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因此无法排除一些其他因素起作用的可能性。例如,老年人往往不易发高烧,但却更容易死亡。

就医

  如何处置发热仍存争议

  尽管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发热有益于疾病的治疗,但是发热时是否要吃退烧药依然是个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2005年,美国迈阿密大学的重症监护专家卡尔·舒尔曼对82例发高烧但没有大脑损伤风险的危重患者进行了研究。无论患者的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达到40摄氏度,是否进行药物退烧都是随机的。结果发现,吃退烧药的患者有7人死亡,而不吃退烧药的患者却只有1个人死亡。不过,这样的差异并不算显著,并不能就此得出退烧药有害的结论。而出于伦理方面的考虑,研究人员选择放弃进一步试验。

  不过,这个试验对常规治疗发热的方法提出了挑战。它改变了舒尔曼的治疗方式——他现在使用退热药少得多了。他说:“只有当患者由于发热出现不适或出现不良的生理变化时,我才使用退烧药。”

  事实上,谨慎使用退烧药并不意味着对发热置之不理,发热依然存在很大风险。英国剑桥艾登布鲁克斯医院的重症监护专家戴维·梅农表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不要对发热进行处理。但是,有相当多的证据显示,当头部受伤或中风后,体温升高对大脑是有害的。梅农认为,这一结论也适用于由病毒感染引起发热的患者。

  很多受感染的重症监护患者并不是因为细菌遍布全身才病重,而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反应过度”,而发热便是过度反应之一。此外,发热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这是很多体弱的重病患者无法承受的。

  不过,梅农也承认,退烧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被过度使用了。事实上,大多数医生已经达成共识,即人们在感染普通流感后,尤其是儿童,发热不一定就是坏事。过去,为了防止高热惊厥,家长们通常会采用冷敷或洗冷水澡的方式给孩子降温。现在,医生通常会建议家长使用退烧药,唯一的争论是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是否安全。2007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协会制定的指南指出,发热可能有益于儿童抵抗感染,只有当感染可能引起更严重的疾病时才应使用退烧药。

  那么,对于高热惊厥怎么办呢?制定指南的专家指出,高热惊厥这类症状几乎不会对儿童造成任何永久性的伤害。事实上,退烧药并不能阻止这类情况的发生。高热惊厥可能不是由于高温本身引起,而是由于体温迅速攀升所致。当你发现孩子的体温升高时,其实他已渡过了危险期。

  人们究竟该怎样应对发热,目前仍无定论,还需要通过更多大规模的临床调查和试验来证实。不过,随着对发热的深入研究,总有一天发热将不再会成为困扰人们的问题。

  文/侯双兴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上一篇:“读心术”可以识别入境健康申报撒谎吗?
下一篇:妈妈再也不担心我上网课没效率了!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