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1021_1036050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该不该送孩子出国读书?

2020-10-21 12:33:00

  如今,有些家长在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不要引进西方的方法,二是要不要把孩子送到西方去接受教育。这两个问题都与中美教育的差异有关。

  我不主张国内家长送小学生、中学生去国外读书。主要原因在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与他和家庭的关系、和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密切相关,与家庭分离对他一生会有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当然还要考虑教育的方式。美国和中国的教育固然有差别,但这些差别并不能简单概括为“美国的教育对所有的孩子好,中国的教育对所有的孩子差”,反过来讲也不对。

  实际上,目前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普遍比中国要好,但中国有些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某些学科,可能也不错。至于大学里的学科是美国好还是中国好?可能美国好的要稍微多点,但也不是特别多,中国有些大学的有些学科明显比美国大学的同一学科更好。但在中小学教育方面,两国差别很大,不过也不是简单的谁好谁差。

  在美国的很多小学,同一位老师既教英文也教数学。其实,不同老师的特长不一样,当他跨学科教学时,会影响有些学科的教学。一般来说,美国中小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不如中国。要强调的是,这种比较建立在中美两国同等学区、同类学校的基础上。因此,对一般人来说,中国的教育模式可以为自己打下比较好的理科基础。

  我们的中文教学,对应美国的英文教学。我们的中文教学比美国的英文教学要差。原因在于,我们的中文教学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和表达,而英文教学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要教分析、批判、创新。后几个层面,在中文教学里面极少作为课程内容。

留学

  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法,是把中国的理科教育和美国的文科教育相结合,当然这不是很容易。不过,文科教学中所涉及的分析和批判,在理科里面其实有一部分,只是在中国可能没有很好地强调。

  所以,家长如果准备在中小学阶段送孩子出国的话,应该考虑到,他如果是理科很强的学生,到了海外,他的理科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性,可能比在中国小很多,而不是大很多。

  在这里,我还要加一个我个人的“偏见”,我必须强调,这是一个“偏见”:我认为,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学好理科的话,那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学点理科。

  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不学很多文科知识的话,到晚一点还能学,这是我自己的“偏见”。我所做的一些工作中,有与历史等文科相关的,我以前并没有学过这些,但感到年纪大了也能学会。

  而如果先学文,以后再想学理,难度恐怕相当大,但有过这样的人。当代著名的物理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威滕教授大学时学历史,后来转而研究物理,数学也非常好。这样的例子很少有,多数人先学文科再学理科会比较困难。

  那么,如果孩子在中国读中小学,能不能培养分析和批判的能力呢?

  我觉得,在这方面,可能学校做得比较少,但家长可以做。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些文学作品,包括中文的古文,或者是现代文,甚至是鲁迅的文章。家长可以把文章拎出来与孩子一起讨论、分析,甚至反驳、批判文章的观点,鼓励孩子在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想法、写法。

  除了分析和批判以外,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家长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家长如果在平时经常注意小孩子观察的事物,让他们对看到的事物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甚至做一些课题,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家长可以就近送孩子到大学、研究所、工作单位,让他去参加活动,看看决策是怎样做出的,从而培养创造性。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强调——批判性不仅仅是批评别人,也要批评自己,另外还要懂得理智的讨论。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缺乏批判性的训练,其实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不仅是不互相批评,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一旦批评起来就没有理智。这也是美国中小学教批评和讨论时,为何一定要教如何理性讨论的原因。

  理性讨论,对于建设一个真正理性、真正和谐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这一点,我其实很希望中国的中小学校长、老师到外国去学一些,然后把这些可以用的东西用到中国来。建设性的批评和理智的讨论,对增加我们社会的向心力会有很大帮助。

  文/饶毅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上一篇:新冠病毒十大未解之谜
下一篇:大数据让医疗保健更亲民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