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10115_1041030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为什么我们总想买买买?

2021-01-15 10:47:00

  个人物品的作用远不止实用或装饰,它们是人类自我的延伸、情感的载体。一件毛衣、一盏灯、一把伞……任何寻常之物对其主人来说都可能是特别的存在。人类善于赋予物品以丰富的意义,加上热爱囤积的天性,让我们极为看重属于自己的一切,并驱使我们在买买买的道路上不肯停歇。

购物

  难以克制的购买欲

  研究发现,人们有一种珍视自己拥有的物品超过其实际价值的倾向。心理学称之为禀赋效应。它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人们更容易买下试穿过的衣服或试驾过的汽车:曾经拥有的感觉会在无形中增加物品在你心中的分量。

  人们总是想象某样新东西会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或是提升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因此会迫不及待想要拥有它。这种对物质不切实际的期望驱使我们不停地买买买,而广告商最擅长利用人们的这种消费心理。过度发达的消费文化会使人们难以分清正常消费与冲动消费之间的界限。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物质化的一面,而且购买行为本身的确能让人感到快乐,只不过这种快乐并不持久。正是因为快感转瞬即逝,导致许多人在买买买这件事上停不了手,甚至不惜举债也要满足自己的购物欲。

  研究发现,那些需要定期从物质消费中获得快乐的人,往往很难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人际关系上,获得满足感。有趣的是,研究显示,孤独感会让人更加物质化,但反之则不尽然,即物质化不一定会让人更感孤独。

  过度消费带来的一大问题是环保压力。据统计,为了给新买的东西腾地方,美国人平均每年要扔掉30千克衣物以及其他纺织品。而且研究发现,一个人对自己的个人物品越看重,就越不在乎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

  购买冲动单靠抑制是行不通的,因为喜欢囤积个人财物是人的本能,它对于身份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在被迫失去个人财物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研究发现,因自然灾害失去家园而变得一无所有的人,会产生一种深切的身份混淆感。他们觉得自己成了没有过去的孤儿,就像得了失忆症,好像自己从未存在过一样。某种意义上,你所拥有的决定了你是谁,当你变得一无所有时,身份的认定就会成为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

  人们喜欢囤积个人财物不单是出于自我认同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彰显身份地位。研究显示,相较于父辈,如今20~35岁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购买定制包袋、高端服饰等奢侈品获得地位或声望。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与啃老以及信用卡的大行其道有关。

购物

  攀比影响消费

  很多时候人们对物质的渴求并非出于实际需要,而是受周围人的影响。其中忌妒是一大主要推动力。从更深层次看,这与人的公平感与尊严感密切相关——如果自己拥有的东西不如别人,会让人感觉不公平,甚至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这并不是富裕的高消费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是如此。虽然不同地区攀比的标准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巨大影响是一样的。

  对物质的追求以及相互攀比是人类的天性,或许很难改变,但如何将钱花得更有意义,让自己更快乐,却值得深思。心理学家发现,把钱花在丰富人生体验上或者他人身上,比虚掷在其他地方,能给人带来更持久的快乐。比如,你给喜欢踢球的孩子买的球鞋是不是名牌并不重要,如果你能亲自带穿着新鞋的孩子去公园踢场球,那么这笔钱就花得值了。

  此外,做个聪明理性的消费者也是许多人需要学习的。人们总是期望新东西能带来新改变,可一旦到手后往往发现一切还是老样子。所以,在你刷爆信用卡之前,先停下来冷静考虑一下自己的实际所需是很有必要的。

  文/丁一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