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画报》

《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由中国科学社于1933年8月创刊,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科学画报》在80年的办刊历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的特点,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著名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

文章数
分享到:

他们是人类的祖先吗

2021-06-07 14:29:00

  9岁的马修·伯杰跟随他的父亲在南非考察的时候,发现了一枚有着凸起锁骨的化石。“爸爸,我发现了一枚化石!”马修大声叫喊着。

  马修的父亲叫李·伯杰,是一位研究人类起源的古人类学家。他一眼就认出,儿子发现的可不是普通的化石,它属于一个全新的物种,一个足以撼动人类进化学说的新物种。

  小马修发现这枚化石的地点,是一个名叫玛拉帕的洞穴。在那里,伯杰和一支科学家团队又发现了更多化石。这些化石的主人,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和一个二十多岁的女人,他们都生活在距今约200万年前。从骨骼特征来看,他们很像是一种原始的、类似于猿类的动物,可是在他们身上,明明又具有进化程度更高的、跟现代人类同出一脉的部分特征。这个非常寻常的新物种,被称为南方古猿源泉种。

  科学家认为,在数百万年前,有一支猿类的衍生物种经过长时间的进化,成为介于猿类与人类之间的、更接近于人类的物种,它们之后成为早期的人类,再之后进化成为今天的人类。伯杰的团队认为,南方古猿源泉种就是这个过渡物种。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一观点。在最早的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像猿一样的人科动物。那时的人科动物,跟其他灵长目动物的祖先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家族。“从这么多远古亲戚当中找出哪一个才是人类的祖先,其实是非常困难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人类学家伊恩·塔特索尔说。

遗址

  死亡陷阱

  以往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无非都只有一些零散的骨骼或牙齿。然而南方古猿源泉种的遗址保存得相当完好。“像这样完整的化石是极其罕见的。”美国得克萨斯工商大学的教授勒伊特说。他也是伯杰团队中的一员,负责研究南方古猿源泉种的头盖骨和牙齿。

  遗址能保存得这么好,得益于此处的地质特点。很久以前,地下水的流动在地表以下开凿出一些洞穴。研究人员推测,当化石的主人——也就是那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和那个二十多岁的女人——在寻找水源的时候,不小心掉进了一个隐蔽的洞口,被困而死,洞穴里的沉积物很快埋葬了他们的身体,把骨骼封存住。由于两人的骨骼化石紧挨着,所以他们很可能是同时死亡的,甚至互相认识,或者干脆就是亲戚。

  新旧交替的过渡物种

  伯杰将这些骨骼与其他种属的南方古猿、早期人类、现代人类、猿类做了对比。结果发现,南方古猿源泉种具有新旧交替的特征,确实有可能是最早的人类祖先。“相比以往发现的其他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源泉种呈现出的特征与人类的关联更多、更紧密。”勒伊特说。

  跟猿类一样,南方古猿源泉种也身材短小,胳膊长而有力,天生一副适合爬树的身板。而跟人类更为接近的是,雌性个体的手部能准确地抓握,更适合利用工具。它们的脚同时具有原始猿类的脚后跟和现代人类的踝关节,所以,尽管南方古猿源泉种也是直立行走的,但是跟我们的行走姿势肯定有所不同。

  科学家对雄性头盖骨的颅腔进行了扫描,结果发现,他的大脑小小的,跟黑猩猩的差不多大,比我们人类的大脑袋小了好多。不过,扫描图像也表明,他们大脑两侧的额叶一边大一边小,这倒是跟人类相似——我们大脑的两个半球也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们有各自的分工,分别处理语言等不同事务。

化石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摆在伯杰眼前的一个质疑,是已经发现有人类化石比南方古猿源泉种所属的年代更早。但是勒伊特回应说,那些更早的所谓“人类”化石如此零散,真的能确认它们属于人类这一物种吗?再说,南方古猿源泉种融合了猿类和人类的双重特征,要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发现了这块头盖骨和下颌骨,我们根本不会认为他们来自同一个物种,因为两块骨骼的特征实在是相差太大了。

  南方古猿源泉种到底是不是人类祖先,科学家还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化石是非常重要的线索。它们至少说明,在200万年前发生了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所以后来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人科动物。

  “我们提出了新的观点,其他科学家也提出了他们的质疑。不断涌现的新观点,不断的质疑和批判,才能促进科学不断发展。”勒伊特说。现在,伯杰的团队向多家博物馆提供了这些化石的模型,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都能够根据化石得出自己的结论。

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