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养生》

《科学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科学养生》是一本以培养现代人养生意识,传播养生保健知识的刊物。核心内容以养生为主,兼顾养和治。着眼于中老年群体,关注内容广泛,既有名人名医养生办法,也有寿星的经验介绍,从身体到心理,无不涉猎,重视权威性,不跟风,有自己观点与特色,文章被多家刊物转载,受到读者好评。

文章数
分享到:

寿而安,减夜餐

2021-08-25 10:52:00

  俗话说,“晚餐少一口,能活九十九。”英国《自然》杂志近期发表文章说:限制哺乳动物的食物摄入量,可以降低脂肪在体内的不断堆积,并能够有效地延长生命周期。不久前,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葡萄牙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长期少吃特别是在夜间限食的实验鼠,其寿命可以平均延长30%以上。科学家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老鼠体内的脂肪堆积大大减少,可能这就是生命周期延长的决定因素。《自然》杂志另外强调:虽然实验对象目前还仅限于老鼠,但对于人类,如此延长寿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据德国《世界报》报道:维也纳抗衰老专家约翰内斯·胡贝尔教授说,根据内分泌学家的研究,下午和夜间至少14小时的空腹状态,会对体内激素分泌产生有利影响。夜间饥饿状态会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故而可延缓衰老。其原因是晚饭吃得太饱不但会加重消化负担,还会导致“睡眠激素”褪黑激素分泌量减少。而褪黑激素能支持细胞再生、促进肌肉生长、阻止脂肪堆积、降低体温并可促进睡眠。如果一周内至少有两次在下午5点后不吃饭,会有助于塑造优美体形,并可延缓衰老。

  晚间摄入过量的优质食物,会刺激肝脏合成更多低密度和极低密度的物质——脂蛋白。这两种脂蛋白,由于睡眠以后新陈代谢以及血液流速明显降低,就会把过多的血清胆固醇运载到动脉壁上堆积起来,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如果全天摄入的能量有70%集中在晚餐,可使血脂浓度猛然升高。脂肪除了沉积在血管壁上外,还可直接栓塞血管,导致心、脑、肾的脂肪栓塞症。大量临床医学研究证实,晚餐经常进食荤食的人,比经常进食素食的人血脂一般要高3~4倍。而患高血脂、高血压的病人,如果晚餐经常进食荤食,无异于火上浇油。

  科学研究表明,在通常情况下,人体对吸收的血糖能够迅速自动处理,并可使血糖控制和保持在一定水平。但如在晚饭时吃的过好、过量,就会导致热量集中,使人体糖耐量降低并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使胰岛负荷加重,造成胰岛细胞功能提前衰竭,进而产生糖尿病或加重病情恶化。

  俗话说:“早饭好一点儿,晚饭早一点儿。”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有关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生率。我们知道,人的排钙高峰在餐后4~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早已躺倒入睡。此时尿液便会潴留在输尿管、膀胱等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并容易沉积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形成尿路结石。所以晚餐时间最好安排在6点左右,8点之后最好不要再吃任何东西。

  常言道:“要想寿而安,须减夜来餐。”这句话对于中老年人而言,的确非常重要。由于晚饭吃得太饱或吃进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老年人在睡眠中突然发生休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其原因在于饱食后胃及十二指肠充满食物,而在躺卧时身体又难免压迫肝脏、胰脏,致使胆管、胰管压力增高,故极易造成胰管及胰腺腺胞破裂,或胆汁受压迫而逆流引起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最终导致胰腺炎的发生并引起休克。如抢救不及时,甚至会造成猝死。

  我国古代许多医学家和养生家也主张晚饭要少吃或不吃。《老老恒言》中云:“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按中医的十二经气血流注推算:“寅时气血注入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我们从以上歌诀得知:气血是在辰巳之时,流注胃脾两经的,而此两经主消化吸收,时间大约是在上午7点至11点。所以中医养生理论认为,这两个时辰应该吃得好、吃得饱,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而到了晚上,气血流注心包、三焦、肝胆诸经,这时应减少食物摄入,让胃肠得到足够的休息。

  俗话说:早饭要早,中饭要饱,晚饭要少。但这里说的“晚饭要少”,并不是盲目地越少越好。这个“少”,指的是食物所含的热量要少,而不是单纯地指饮食的数量。因为晚餐与第二天早餐相距时间较长,如果腹内空空,会产生饥饿感而影响睡眠。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可多吃些含纤维素多而产热量较少的粗粮、蔬菜,不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所吃食物含的热量,以占全天总热量的25%~30%为宜。

本文来自《科学养生》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