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0312_323571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926
分享到:

瓦窑花鼓天下扬

2012-03-12 14:15:22

文·图/牧 童


    松桃苗族自治县瓦窑乡是贵州省著名的“花鼓艺术之乡”,是张家界-凤凰古城-梵净山黄金旅游线的重要风景点,也是黔东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村寨之一。据统计,在全乡的22个自然寨、6 000余人中,会打花鼓的人数就占95%以上,共有鼓师2 000余人,鼓手3 000余人。谈起花鼓,全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谓踏歌起舞、歌舞相伴,用在松桃苗族同胞的身上是最适合不过的了。综观苗族民间舞蹈的形式,主要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花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等。而在苗疆松桃,盛行的主要是花鼓舞。

  瓦窑花鼓舞同苗族的历史和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苗族百姓对和平、幸福、富裕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美的追求。四面花鼓舞是瓦窑花鼓的“鼓中之王”,表演人数最少30人,场面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据了解,瓦窑花鼓在20世纪50年代就打进省城,60年代进入北京,90年代打进亚运会,并多次出国演出,堪称“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瑰宝”,蜚声海内外。现在,瓦窑乡每年都要举办“苗族花鼓艺术节”,吸引了众多旅游者,成为中外游客体验苗族风土人情的天堂。瓦窑花鼓于1990年被国家列入了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瓦窑,位于腊尔山脉的来龙坡山麓,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角,东、南、北三面与湖南省凤凰县接壤,美丽的乌巢河由北至南纵贯全乡。这里地势平缓,青山绿水,土质肥沃,满坡满岭的油茶四季如春,这里的苗族同胞勤劳聪颖,能歌善舞。瓦窑花鼓舞起源于何时何事有诸多传说,如今有两则传说在当地百姓中流传甚广。

  一则传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聪明、勇敢、英俊的苗族青年猎手八角大热,在乌巢河边的森林中狩猎时,拾得一只用葛藤根编织的精致玲珑的花鞋。八角大热回到家中,通过举行隆重的花鼓“试鞋招亲”比赛,终于找到了那位丢鞋的苗家美女,并一见钟情,结成眷属。另一则传说是,苗族花鼓最初叫做“打年鼓”,从腊月二十开鼓,到正月二十封鼓,这段时间正是年关时节,所以叫做“打年鼓”。传说腊月二十皇帝封印,不上朝坐殿,正月二十皇帝开印,开始上朝坐殿理政。倘若在其他时间打花鼓,传到京城,影响皇帝执政的话,击鼓的人是要被治罪的。因此,一年中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打花鼓,苗族百姓便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习鼓练艺,普及花鼓艺术。

  瓦窑花鼓舞的类型有80多种,主要有神鼓、战鼓、年鼓、喜庆鼓、拦路鼓、叙事鼓、生产鼓、日常生活鼓、茶鼓、动物鼓、情鼓、木叶鼓、接龙鼓、送亲鼓、迎亲鼓、迎宾鼓、游鼓等。每一种鼓又分为许多种类,比如摆鼓在堂屋里、院坝中,让众人娱乐献艺的叫坐堂鼓;遇上来客,以鼓相邀,叫邀请鼓;动物鼓中有蛙鼓、猴儿鼓、蛇鼓等;生产鼓则用鼓的形式将从耕耘、播种庄稼到收割和庆丰收的各个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场面都有相对独立的鼓舞。

  神鼓,苗语叫“农涅海诺”,亦称为跳吃牛鼓舞,在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农涅”时表演,目的在于庆神,时间可长达几昼夜,肃穆隆重。跳吃牛鼓舞前,觋师率领亲朋陪神者绕场3周,接着主人领客人载歌3周。绕场时,长辈在前,年轻人尾随其后。绕毕,叩请舅辈先击,俗称开鼓。随之主人唱歌击鼓,而后邀请客人玩鼓,且被邀者多为表兄弟妹。玩鼓时,边打鼓边舞蹈边唱歌,场面热烈而隆重。

  年鼓,苗语叫“诺那阿”或“诺玩年”,均于农历春节举行,是苗族“正月玩年”的娱乐活动项目之一。

  喜庆鼓,多在“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赶秋节”等盛大节日集会上表演,其主要目的是祝贺佳节。

  拦路鼓,在瓦窑花鼓舞中别具一格,多在春节期间进行,青年男女于村头、路口设鼓拦客,切磋鼓技,交朋结友,闹春玩年,以图幸福吉祥。

  瓦窑花鼓舞的动作套路有100多种,大多是表现祭祀、劳动、生活、武术和摹仿动物形态的。祭祀方面主要有顺江放舟、叙事摆古、淑女接龙、弯弓射月、跋山涉水等;劳动方面主要有耕田种地、播种插秧、割谷打斗、掮锄荷担等;生活情趣方面主要有拔须修眉、掏耳剔牙、穿衣整容、烧茶做饭、謇碓推磨、筛糠簸米、挑花绣朵、淑女梳头、铺床理被、穿金戴银、情郎推磨、木叶叙情等;武术和摹仿动物形态方面主要有金鸡报晓、岩鹰展翅、双凤朝阳、猛虎下山、扫地莲花、雪花盖顶、鲤鱼上滩、飞蝶采花、春燕穿雨、蛟龙出水、鹭鸶伸腿、习武练棍等。这些套路既有表现男子阳刚之美的,也有表现女性细腻秀柔之美的。

  如今,瓦窑花鼓舞已普及松桃苗乡,后起的花鼓舞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

  花鼓舞,苗语叫“保诺”,是一种以牛皮大鼓为道具的苗族民间舞蹈,其风格独异、自成一体、内涵丰富,蕴藏着苗族人民的历史风韵、劳动景观、艺术审美和生命涵养等丰富内容。

    传统上,双面花鼓舞的表演形式为中间固定一人打鼓点,用现代音乐术语来说就是打节奏;其余两头对打,对打的人可以是两人,也可以是4人,男女皆有。四面花鼓舞是由双面花鼓舞衍变而来的,又被称为八音协奏,它不但是松桃苗族花鼓的鼓中之王,同时也是松桃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与双面花鼓相比,四面花鼓的表演动作更为繁杂,难度也更大,场面恢弘热烈、气势博大、彩绸交织、色彩缤纷、激情澎湃。表演人数有4人的,也有8人的。4人表演的形式就是在鼓的4面各有一人,分别敲击各自的一面,鼓音、鼓点、节奏、动作都非常一致,而且快慢协调,并不时地绕鼓换位,做出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给人以繁而不乱的艺术享受。8人表演的形式则是在鼓的4面各有两人,他们时而敲击鼓面,时而并肩舞动,舞步对应,豪放不羁。作为观众,能明显感受到明朗欢快的节律,缜密大方的配合,丰富优美的动作和古朴新颖的格调。由于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超强的艺术感染力,松桃花鼓的足迹已经遍及了神州大地,蜚声世界。自1989年起,松桃花鼓便随国家和贵州省的许多艺术团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成功演出,受到了中外观赏者的高度赞誉,被中外学者和游客称赞为“当代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


14940



上一篇:食醋曲蘖的产生与发展
下一篇:截杀亚马孙河吸血鱼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