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412_74518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
分享到:

沪上“社区花园”:可以吃的都市景观

2018-04-12 22:35:00

  设想一下,有一天你在小区漫步,顺手摘一根黄瓜,再拔上一把香菜,上楼做一盘蔬菜色拉;再过两天,你带孩子下楼,为蔬菜松松土、拔拔草。这一切,是不是很赞?同济大学景观设计专业老师刘悦来就把这样的“白日梦”变为了现实。

  近几个月来,上海出现了十几个“社区花园”。它们往往只有一个小角落,本是小区公共绿化带、废弃垃圾场或者园区空地。如今,公共空间管理方作为试点认可后,附近居民就可以在社区花园里种瓜果蔬菜、花花草草。它渐渐成为社交、亲子、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

  最初,这项创意由景观设计师刘悦来提出。落实的过程中,他遇到越来越多的“合伙人”,有街道居委会、区绿化局、园区开发商、郊区农场主、农副集市发起人、农业专家,等等。越来越多的组织一起参与进来。最终,这些可以吃、可以玩的景观,成为维系社区治理和情感的纽带。

  一扇社区的魔法门

  傍晚,上海五角场创智天地的一处,郁郁葱葱的“ 菜园子” 里,满是大人和孩子的欢声笑语。“这是芹菜”“这是迷迭香”“我要浇水,浇多少呢?”“泥土湿了就好”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俨然成为附近居民的活动区。此处名叫创智农园,位于伟康路129号对面,也是上海市第一个开放街区里的社区花园。

  “社区花园”这个概念,其实欧洲城市100多年前就有。人们认领社区附近的一块地,用来种植作物。别看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举措,其实一箭三雕:栽种和培育的过程,居民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居民之间,从不熟悉到变成好友,花园成为社区邻里交往的重要平台;而从更大的层面看,社区原本统一管理的绿化带,如今变成一方公共空间,气氛活跃。到了周末,还可以延展出多种多样的文体和教育活动。2016年开始动工的创智农园,就是这样一个社区花园。

  动工之前,项目的创意者之一,景观设计师刘悦来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绘图纸,而是与附近居民们座谈,倾听他们的想法。毕竟,这个花园的初衷,不在于能结出多少蔬菜瓜果、花花草草,而在于改善城市社区的人际关系。当人与人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可以共同努力去做同一件事,那么社区的情感交流、邻里关系,自然而然会变得更好。

  作为公共空间,开放很重要。与居民座谈时刘悦来询问,能否打通创智农园背后的围墙,让附近的两个小区居民,只要几步路就能走过来。从未体验过社区花园的居民们彼时一脸懵懂,并不乐意。墙壁最终没有被打通。

  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是,创智农园开始运营几周后,一位从事艺术的年轻人,主动在墙壁上画了一扇“魔法门”,就像《哈利· 波特》里的九又四分之三车站。

  一平方米的菜园

  刘悦来的团队花了很多心思,并不是简单空出一块地,让居民们随便捣鼓。最前端是“ 一米菜园” 。菜园里,有40个1平方米左右的木框,木框里面还分为9格,不同的格子放上适合的营养土,可以培育不同的植物。目前,已经有36个家庭签约承包1或2个九宫格,种上自己想吃的几种蔬菜。一米菜园如今采用的方法是签约,上缴年费。

  每一格子想种什么,居民自己先提出,随后询问专业老师是否可以。最近,有人提出想种番茄,但老师告知,冬天不是种番茄的季节,全靠自然生长的农园,只能种应季的瓜果蔬菜。

  周末,老师们还会定期花一两小时时间进行专业指导,或者以讲座培训形式,教承包的家庭怎么种植。一米菜园的家庭们组建了微信群。平时群里的讨论也能长不少知识。如果有人长期没来,隔壁九宫格的人就会在群里呼喊:你家卷心菜长好了,快点来收割。或者直接催促:赶紧来浇水,菜快枯了。

  创智农园还有一块公共种植区,免费向所有人开放。但是无论种什么,运营方都会有规划。他们把每次的劳动,都变成一场活动。比如,需要翻土、育苗,都会召集活动,由老师带领20个左右的报名家庭,集中劳动一天。而平日,看着正在慢慢生长的植物,附近居民和孩子走过路过,有兴趣也可以来浇水。

  一座充满人气的小屋

  农园的核心区域是一座屋子,布置得像咖啡馆。路人可以推门而入,坐下聊天休憩。平日里,可以在这里喝上一杯志愿者泡的玫瑰花茶,也可以吃上自己种的水果。有时候,常来的居民还会带点自家做的包子、水饺,到这里与人分享。每到周末,小屋都会举办各种活动。有针对孩子的亲子阅读、自然课堂教育,有复旦大学的留学生来这里做社会学课堂,同济大学景观系的师生前来进行田野实践。还有几家摄影机构,来此拍照。

  管理手册的活动记录上写着:

  2016年7月,举办家庭二手物品市集。此后还与创智坊社区居委会联合生态农夫市集,一起办慈善义卖市集。

  2016年8月,举行朴门公开课,两个社区居民一起参与雨水收集,现场火爆。

  2016年12月,联合杨浦区团委青年干部在农园一起收割水稻。

  很多人或许会问,平日里这样一座露天开放的农园,谁来管理?一半靠运营方的专职人员,一半靠小区志愿者和居民。

  创智农园每天都安排人值班。值班人员负责维护巡查,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如有虫害或衰败及时处理或报告等。每天下班前填写值日记录。时间长了,小区居民会主动提出今天有空,前来值班。比如创智天地附近的居民李阿姨,是一名退休教师。退休后,她每天来此,对着郁郁葱葱的农园,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一整天都心情愉快。她说,就连值班时打扫卫生、清理垃圾,都有一种获得感。现在,她已经成为农园的固定值班人员之一。刘悦来理想中的状态是:未来,当社区居民越来越熟悉这片农园,专职的值班人员基本可以“退场”,由小区居民自治管理。

  一套松散的模式

  创智农园的项目,得到了这片区域所属的创智天地大力支持。他们为什么对一个小小的农园项目这么感兴趣?

  因为,上海的五角场区域,周边有多所高校。如今,这片区域已经由多种业态构成,创智天地现在定位为集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于一体的知识社区,而不是传统的科技园区。既然是社区,文化更加多元才有活力。今天的城市孩子、白领,越来越喜欢田园农耕的乐趣。听闻这个项目时,他们觉得有趣,而刘悦来团队的专业性,也符合知识社区这个定位。

  如今,刘悦来团队的“社区花园”在上海已经有约15个点。要说清楚那么多社区花园如何运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管理体系,鼓励各方参与合作。每一个点,都有一些不同的角色参与进来。

  管理一般由属地居委会负责,运行机制是鼓励社会人士共享共建。团队中,有人负责景观和空间设计,有人负责工程监督,还有园艺和农业专家,彼此走在一起,定期碰头开会,策划活动,才有了如今的样子。

  越鼓励自治,越考验平台运营方的水平。你不能阻止别人乱摘,只能想办法引导。你不能规定居民什么时候来或不来,只能通过活动策划掌握种植节奏。社区花园,并不意味着无需系统规划,反而更加需要保证景观性、系统性、生态友好性。

  一个专业的“朴门系统”

  在社区花园,你还会发现一些新奇的玩意。比如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垃圾桶,表面有一个温度计。只要把厨房里的厨余垃圾扔进去,经过一段时间,桶底部的盖子打开,里面就有肥料。创智农园里就有这样一个堆肥桶,居民们日常的厨余垃圾直接扔给它。堆肥桶旁边还有小贴纸,告知哪些垃圾可以扔,哪些不可以。

  如此一来,社区居民的一部分垃圾可以就近消耗,甚至不用倒进垃圾箱。环保价值不言而喻。但是这样一个不用任何动力的堆肥桶,单价6 000元,所以团队还设计了其他可以堆肥的手段:蚯蚓堆肥桶、狗粪堆肥桶。最简单的是枯叶,用钢丝扎起来,不断把新的枯叶盖上去,底部的枯叶会自然形成肥料。

  创智农园的公共区,还有手工制作的雨水收集系统,其实就是几根管道,操作并不难。有的植物木架是一层层往上叠,形成塔状。最上面可以种一种,第二圈又是一种,第三圈还能换一种??小小的几平方米,可以种好多类型。这里的草莓也不是躺在地上的,而是种在三角形的塔架上,往高处长,除了节省空间,据说还能避免传统草莓埋在土里被踩烂。这些举措,被称作“朴门永续设计”。朴门是一套农业系统方法。过去,我们一提到朴门,总以为就是农业。但其实朴门更注重的是地球整体的生态系统。朴门永续的理念认为,达成某种生态指标,未必需要人工化肥之类的粗暴干预,可以种植复合型的其他生物,它们互相之间彼此互利,自然形成一套生态循环,最终成为一座“食物森林”。

  一场小朋友元宵会

  陈先生本就住在鞍山四村第三小区的百草园附近,同时又在居委会工作。10岁的女儿从小对花花草草有兴趣。百草园项目自开展以来,他带着女儿,几乎每期活动都积极参加,翻土、浇水、堆肥、除草、捡垃圾,每周还有专业老师教他们如何厚土栽培。

  “爸爸,今天我看到花开了”“有一只蜜蜂飞过来”。从此以后,女儿常常向他定期汇报。南瓜长出来,她飞奔过来汇报。茄子长出来,她兴奋得蹦蹦跳跳。

  2016年暑假,社区的孩子们成了百草园的“主力军”,每天由孩子们自己来值班。陈先生的女儿被分到周二,于是整个假期,她每周二都会起个大早去“上班”,按照规定,必须早晚各浇水一次。陈先生发现,女儿认识了许多新的小朋友。

  以前,孩子们夏天很少出门,都躲在家里玩平板和手机。然而,有了百草园以后,社区小朋友会相约一起去百草园玩。渐渐地,女儿宅在家里的时间少了,出门概率多了。照顾花花草草,让孩子们有了责任感,在组织活动时,还培养了团队意识和领导力。

  居委会还在社区的孩子中组织了小小志愿者,给他们每人派发了红袖章。原本调皮捣蛋、破坏花园的孩子们因此变成了社区花园最忠实的维护者。有一次,晚上七点钟,几个男孩子上门按陈先生家的门铃,报告说,发现有人私自采摘百草园的果子,希望陈先生能去制止。

  通过百草园,社区成年人之间也渐渐熟悉起来。小朋友在里面玩,家长们在外面聊天。小区的成年人组建了花友会,平日他们负责排百草园的值班表。花友会每周一都会开一个例会,商量这个星期有什么花,百草园种点什么。甚至有人把自己家里培育好的植株拿出来种在百草园里。当然,即便如此,也阻止不了人随意采摘。但是知道的居民日渐增多,私自采摘的人就开始变少。

  生态文明从来不是规划中的“田园城市”,而是真正可吃可玩的一个个空间点。如果未来上海的社区都有一块这样的社区花园,上海整座城市就能成为一座“食物森林”。

  城市公共空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一种教育。居民参与的过程,是人际交往的过程,更增加了他们对公共空间的认识、对社区的认识,乃至对一座城市的认识。人的素养是可以塑造的。社区自治,深度的公共参与,才能建立身份认同和责任感。

本文来自《科学之友》

上一篇:被误读的狂犬病
下一篇:墨水艺术,镜头下的液态美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