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1029_92924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
分享到:

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人生,就是奔跑

2019-10-29 13:56:00

  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界级工程的正式通车,离不开整个建设团队的努力奋战,更离不开港珠澳大桥项目总工程师——林鸣。从47岁到61岁,林鸣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了这座大桥上,带着4000人的团队,让“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成为现实。

  “走钢丝”,走了七年的工程

  港珠澳大桥的施工用了7年,它的设计同样花了7年,岛隧部分总共涉及到一百多道工序,由于是第一次做,每一个技术的攻关都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创新和验证,整个工程边勘察边设计,边设计边施工。林鸣把它总结为走钢丝,并且是“让4000人共走一根钢丝,走7年,而且这7年都要保持状态,因为在钢丝上,不保持状态都不行”。

  现在回过头再看整个设计建设全过程时,林鸣用了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感受:不可思议。

  “这么多工程问题、难题,我们挑战那么多风险、工程的困难,甚至好多是我们自己职业生涯从来没有碰到的,我们工程界都没有碰到的,中国也是第一次做这个事情,我们去挑战它了,还把它做成功了,而且每一个都把它做成功了,这就叫不可思议。”

  整合全球资源,核心技术靠自己

  作为中国在外海隧道方面的第一次尝试,建设港珠澳大桥前后,林鸣走访了许多国家、考察了许多工程,以便寻找工程上的感觉和技术上的方向,但最后拿到的只是一张整平船的远景照片。

  国外的考察在两个方面给林鸣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是做事要整合全球资源。“在参观韩国釜山到巨济的巨加大桥时,安装的部分是荷兰人帮他们做的,设计有丹麦的团队,丹麦、荷兰、日本人都参与了。对那个工程的印象就是整合了全球资源,因为它是当时最大的一条沉管工程,所以我觉得整合全球资源是正确的方式。”

  一个是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一旦你有了这个能力以后,人家马上会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你,相反要是没有相应的能力,会把你憋死。其实一切合作,特别是在竞争年代能不能合作,能不能获得这些核心技术,中国面临很多问题,包括能源、粮食安全。你有这个能力的时候啥都能得到,没有了能力,一定会被人家制约,对方会提出很高的要求和条件。”

  林鸣去得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在日本他考察了两项世界级大型桥梁——明石大桥和多多罗大桥,先后去了许多次,从装备、工法到管理,林鸣在考察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日本在工程方面的精细和精致,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在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建设里也随处能看到。

  创新九死一生,相信天道酬勤

  港珠澳大桥的岛隧工程难,难就难在一个刚刚开始学着做沉管的团队遇到了一条完全没有先例可循的深埋沉管隧道。

  过去的沉管隧道,在结构上主要分为刚性和柔性两种,但两种方式都没有在深埋环境下用过,沉管深埋的问题怎么解决?林鸣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团队创造了一个新的工法——“半刚性”。

  新的工法要让各方面专家认同和支持不容易,起初,林鸣团队的方案并不被看好。作为一个在沉管方面比较年轻的团队,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有没有过度创新?有能力做成吗?论证会上,对于半刚性结构,专家们几乎是一边倒地质疑。“第一天会开完,感觉到好像不怎么行,我当时也想,如果不做半刚性该怎么办,怎么带着团队继续往前走?

  当时压力大得很。”林鸣说。

  针对半刚性沉管的设计方案,林鸣请了6个不错的团队做背靠背平行分析,“我也很谨慎,九死一生的事儿不谨慎不行,背靠背地平行分析,看看分析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我们的信心就在于,6个团队都成功了,它的方向都是一致的。”

  后来,6个团队的报告赢得了孙钧院士的认可,孙院士是中国在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方面的权威专家,他的认可为半刚性结构方案获得其他专家的认同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

  谈到当年的半刚性结构论证会,林鸣总结道:“对那些探索性的、复杂的东西用一条什么路线去做,你不能一厢情愿,要讲究方法。如果方法不对,也许一百年后人家才承认这是真理,但如果方法对了,也许只用50年、5年,你的真理就会被别人认同,方法非常重要。”最后他又补充了一句,“你要相信柳暗花明,也要相信天道酬勤,科学方法会为你提供一些意外的支撑。”

  带病上阵,只为创造中国奇迹

  在港珠澳大桥筹建期间,林鸣带领团队攻破无数难关,一起熬过无数个夜晚,但他也有熬不住的时候。就在第八节沉管安装的关键时刻,林鸣鼻腔大出血,情况十分危险。在做了两次全麻手术后,他立马又投入安装工作,医生只好跟着上船。10年来,几乎每到关键和危险的时刻,林鸣都会像“钉子”一样“钉”在工地,但海底隧道建设中的辛苦,这位“不听话”的病人谈得很少,只有他的身体外在的变化暴露了一切:他瘦了整整40斤。

  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对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者而言,总工程师林鸣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有人困倦难熬,有人想要放弃,而林鸣则是静静地守在安装船上,双目凝视着海面,纹丝不动,仿佛一根“定海神针”,稳定着建设人员的心。

  十多年的时间,林鸣走完了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最长、难度最大的“钢丝”。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件事不是要靠双手,而是靠意志。时代的号召让像林鸣这样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敢于迎难而上,他一肩扛着所有人的期望,一肩扛着工程建设的重任,在波涛汹涌的中国外海,架起了一道浩伟天桥。这是中国奇迹,更是人间奇迹。

本文来自《科学之友》

上一篇:巧手聚万象 一剪绘锦绣
下一篇: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科技智慧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