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0123_939180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科学之友》

《科学之友》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大众理解科学。

文章数
分享到:

历代缂丝艺术鉴赏

2020-01-23 10:30:00

  古代缂丝作品在缂丝工艺上,大多选用直接将蚕茧软化抽拉出来半透明的生丝做经线,用经过脱胶、浸染上色的各色熟丝做纬线。唐、宋、元时期还有麻、毛等材料,混编缂织而成书画艺术品、面料及服饰和实用品等。明、清、民国、近现代则都用纯丝织成。迎着光源欣赏古代缂丝作品,两色相交处的缝隙会透光,俗称“水路”。

  在缂织工艺上,古代缂丝经线和纬线均为手工捻制,粗细不一,张力不均,纬线行走起伏较大。古代缂丝作品画面泛黄或褪色,具有历史沧桑感。因使用年代较长,由于揉、折、熨、洗、揭、裱等原因,使其表面“起毛”或“起绒”,更具绸缎般的光泽和柔润。

  唐、宋时期的缂丝作品丝线较粗,一般每厘米使用经线多为10~20根,25根以上的较少使用。纬线每厘米使用多为50~70根,多者可达125~130根,如朱克柔的作品。唐代一般以齐缂或平缂为主,间有掼缂、构缂和搭梭等几种简单的技法。金线多用纯金丝,图案多用构缂轮廓的技法表达绘画内容,有“屈铁盘丝”的独特风格,也常有用色块表达物象的特点。

  北宋沿用唐代技法,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结缂的戗色技法,使物象更加富于立体感和装饰性。

  南宋缂丝技法超越了实用工艺品的范畴,转向纯粹艺术性、欣赏性的创作,并达到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除了沿用原有技法外又创出了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及参和戗等多种工艺技法和缂织手法,由此产生的作品,令后世千年缂丝追寻者高山仰止,成为无法逾越的艺术高峰。

  辽金缂丝作品经线也比较粗,一般为每厘米使用经线多为11~15根,纬线多为68~74根。元代技法无大变化,只是较成熟地使用了子母经技法,喜欢使用金线与合花线缂织物品,而皇家和贵族喜用茶色、褐色作底。明代缂丝作品一般每厘米使用经线多为25~30根,纬线有50根左右,个别也有60~90根,已相对稳定,这一时期缂丝作品多现。缂丝技法在继承传统上创造出了凤尾戗、双子母经技法。此外还常加织金线、孔雀羽线等双股强捻的技法,以织出的花纹金翠耀眼,画面华丽艳逸,翎毛栩栩如生。

  清代缂丝作品差异较大,早期皇家用品其经线多为30根,纬线30~54根左右。由造办处督理,缂丝作造办,不计成本,以尽显皇家气派。达官贵人的用品,经线多为24~26根,纬线26~35根左右。而一般作品经线20~24根,纬线20~24根不等。乾隆盛世时期,国力鼎盛,因而佳作频出。并且在缂丝技法上,还研究出了三蓝缂法、水墨缂法、缂绣混色法等。

  晚清至民国时期由于国力衰微,缂丝作品多粗制滥制,逐渐走向了衰败。

  到了20世纪50—70年代,传统手工业逐渐复苏,缂丝也得到恢复发展。相较于古代缂丝作品,近代缂丝作品虽沿古创新,优化材质、规范工艺流程,但这一时期有的作品重制作轻创作,缂织物象生硬,用色俗艳,蕴意不足。

本文来自《科学之友》

上一篇: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工艺流程简述
下一篇:让国粹艺术代代相传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