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0222_32473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乐科》

《乐科》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面向3-6岁的儿童,提倡蒙氏教育法,打破年龄细分,是最符合中国宝宝的益智读物,倡导国学文化,符合中国社会环境成长。

文章数
分享到:

孩子这样就能学会分享吗?

2012-02-22 10:26:33
面对各式各样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有了这样的疑问,甚至走入了教育的误区。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几个典型的误区,让家长感悟如何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学会分享的人。

误区一

不用刻意让孩子学习“分享”,只要孩子
是善良的,长大后,自然会与别人分享美
好的事物。
“分享”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帮助孩子拥有这种品质。一般儿童在3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懂得“我、我的、我要、我不要、我不给”。从幼儿心理发展来说,要求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与人分享,并不太现实。因为,孩子此时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
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需要家长及时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克服过于自我的心理,否则,孩子就会变得自私。及时对孩子的分享行为表示肯定和赞扬,满足他的内心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明白分享的意义,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练习分享,让孩子体会分享带来的快乐。例如,当许多孩子在一起玩时,可以提倡让孩子们带上自己的玩具,互相交换,让孩子体验玩别人玩具的快乐,使孩子明白分享并不等于失掉自己拥有的东西。

误区二

现在是讲究“个性”的社会,孩子有个性最好,不用与别人分享。
有“个性”不等于“自私”。 有个性的孩子一样需要学会分享,通过分享,孩子会有一系列的情感发展,帮助孩子的人格逐渐走向完善。
对于有个性的孩子,家长要多顾及到孩子的感受,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可以经常问问孩子,你觉得跟小朋友一起分享,会不会更快乐一些?如果孩子个性比较倔强,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家长不要逼迫孩子,而应该不断引导、强化,父母可以通过积极行为的强化,或是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孩子乐于分享。要知道,很多孩子“不愿意”分享,这并不代表他真的不愿意,只是没有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分享而已。

误区三

孩子不会把东西分给别人,是社会原因(独生子女政策),这是社会共性,不是教育能解决的。
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也更自私──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自私行为的解释。但是,让孩子学会分享,需要引导和教育,而不能简单地归结成社会原因。
分享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在幼儿期就开始萌芽了。最初它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孩子通过“给”这个动作,表示愿意与你分享他的食物和玩具。这时候,家长要积极鼓励,肯定这种良好的行为。如果希望分享变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通过外在引导和内化才能实现,也就是要通过引导和教育,才能将这种无意识变成孩子自发的意识。

误区四

只要不溺爱孩子,孩子就能学会与他人分享。
“不溺爱”与孩子是否会分享,没有直接联系。分享属于交往能力的范畴,需要家长专门培养,在家长正确地引导下,孩子逐渐变成懂分享、爱分享的人。
很多孩子最初是从家长那学到了分享,比如在家长的鼓励下,孩子将自己的物品拿出来与人分享,但这还并不是主动的分享。这个阶段,家长要不断鼓励,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各项能力的发展,让分享逐渐深入到孩子的思想中,此时也会由简单的动作分享向语言表述分享过渡,比如孩子向小朋友转述妈妈给他讲过的一个小故事或是分享一次出游的经历等等,这些也都是分享的社会性表现。能与人分享的孩子交往能力很强,会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情感互动、分享经验,对今后的主动性、创造性等能力提升也是有帮助的。
14353

上一篇:为什么孩子输不起
下一篇:做事之前想一想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