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汽车导购》

《汽车导购》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5:00

国内汽车消费指导类杂志的领袖期刊,旨在为购车者提供最为详尽的购车资讯和最为理性的选车思路。

文章数
分享到:

谁才具备更纯粹的运动基因?对比凯迪拉克CT5与宝马3系

2021-01-13 12:29:00

  运动,这个自汽车这一概念诞生以来最具话题性也是最迷人的特质,却在现如今的汽车市场之中与我们渐行渐远。曾经,一众以产品出色与否论成败的豪华厂商们所打造的,那些具备紧凑车身、前置后驱、优秀的底盘素质这些元素的经典车型给很多爱车的消费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由外至内具备的运动特质无时无刻能够带给驾驶者会心一笑。然而,这份悸动也在如今看似更理智的市场环境下离我们远去。幸运的是,在现如今的国内市场上,我们至少还存在着符合这种理念的选择。当秉承自身对于运动和驾控乐趣理念追求的全新凯迪拉克CT5问世时,所有人都明白它就是冲着那号称从未在运动方面有所妥协的宝马3系而来。不过看似定位一致,实际上二者之间的硬件区别可谓不小。这一次,就让同样在现今中级车市场具备高热度的它们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车型分析比拼,而第一项比拼就从最直白的事关驾驶的环节讲起。

  动力总成:CT5显然要更具诚意

  在对参加对决的两位选手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前,机械硬件层面的数据表现将作为首要因素被提及。从两款车型上我们都能找到当前中级车市场上不可多得的运动基因的存在,只不过有一位选手它要表现得更加纯粹。先从广大汽车爱好者最愿意钻研的账面数据入手。同样都是未做出加长处理,且定价同属30万元价位区间的全新凯迪拉克CT5铂金运动版与新款宝马325i M运动套装都搭载排量相同的2.0T直列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同时这也是它们仅存的相同点。在三系上,这台325i所搭载的B48发动机也只是让其最大马力被锁定在184匹这一数字上,对比之下CT5所能够输出的237匹最大马力显然要硬核许多。在最大扭矩的表现上,全新CT5上350牛米的数据也要超出325i上的300牛米不少。这样的优势也体现在二者的百公里加速时间上。CT5相较325i,能够取得更快的7.3秒的成绩,在价位相近且同样满足严苛排放标准的前提之下,CT5在日常驾驶中时刻更加迅捷的加速感受也能从数据上直观地反映出来。

  不仅是动力上的直观优势,对比宝马3系总是用更高价位匹配高功率发动机的做法,CT5“一视同仁”地全系搭载相同的动力总成也是它在豪华品牌中级车市场上最大的优势。也许配置会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做出改变,但既然定位于运动中级车且追求驾控感受,那在最不应该舍弃的动力环节,凯迪拉克CT5的做法显然要更具诚意一些。

  除去发动机之外,动力总成环节的另一项指标则是二者所搭载的变速器。先从一贯口碑极佳的宝马3系说起。在新款325i上,它依旧搭载的是来自采埃孚的8速自动变速器,不过这一次新款宝马3系在变速器的平顺性层面的表现则不是那么的突出。在日常驾驶时,无论是低速起步抑或是刹停时,325i总是会不经意间产生扰人的闯动感,或许把重心放在了更低的油耗上,又或者是为了营造所谓的运动氛围,但至少从实际使用感受上来看,CT5在这个环节的表现更加稳定。其所搭载的通用集团最新的十速手自一体变速器同样也是技术上的一次诚意满满的体现。更多的挡位数除了在高速巡航时具备更好的顺时油耗,也能在满足日常驾驶平顺性的同时,更充分释放车辆的最大马力可以说在动力总成这一部分,更具诚意的发动机和变速器双加持下的CT5相较新款宝马325i确实能带来更好的体感感受。

  设计:同样主张运动气息,CT5更加大气

  枯燥的数据过后便是直接的正面交锋。首先要从表面开始,如同第一印象很大程度决定人们对于某样事物的看法一般,CT5无疑在外观上的大气感塑造得要更为纯粹一些。与品牌之中V性能版车型极其相似的运动前脸造型、并未做出加长处理的紧凑车身、尾部小鸭尾般的隆起线条以及那运动四门房车标准的前门较长的设计都让全新人们初见CT5时便能感受到它与同价位其余车型的不同之处。

  来到新款宝马325i上,虽然有着M套件的加持,更大尺寸的轮圈以及装饰用的前、后通风孔设计都让其朝着运动的方向尽可能地靠拢,但无论是整体营造出的气场抑或是细节之处对比属于顶配的CT5铂金运动版,325i的外观设计就显得不那么突出。

  更何况,当CT5还有着堪比更高一个级别的车身尺寸加持时,这种视觉上的大气感也增强了CT5的竞争力。如同轿车旗舰CT6一般,全新凯迪拉克CT5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形成错位竞争的局面。分别达到4924mm、1883mm、1445mm的长、宽、高实际上已经达到海外版标轴中大型车的水准。2947mm的轴距从数字上看更是同级别领先。整体尺寸上的优势也为CT5在外观层面的出色表现起到不小的作用。325i分别为4719mm、1827mm、1459mm的车身三围以及2851mm的轴距在此时也就显得有些相形见绌。同样主打运动气息,但细节之处更加均衡的考量让CT5具备了更高一个级别车型的视觉效果。至于后排乘坐空间?同样纵置后驱平台二者的区别看看轴距表现也就一目了然了。

  底盘硬件:CT5一切为了驾驶,3系有所妥协

  终于来到决定二者真正硬实力驾驶层面。在这个最终环节的比拼之中,首先登场的自然就是在这个环节处处体现出为驾驶服务的全新凯迪拉克CT5。先从纵置后驱的这个先天平台优势讲起,纯粹地让动力全部传递至后轮的方式只是为了让车辆在弯中有着更好的动态表现。不同于同级别绝大部分中级车在前驱的限制下无法避免地会让前轮承载来自前后左右的所有负载与摩擦力,凯迪拉克CT5坚守让前后轮分工合作的后驱设定显然是真正运动车型的核心。

  不仅如此,打开CT5的发动机舱盖后不难发现,2.0T发动机的主体位置在车辆的前轴之后。试想一下,当车辆在大力制动或是拐弯的瞬间,前轴不会承担过多因发动机质量带来的负载必然会带来更加灵巧的车头响应和动态表现。而对比同样采用纵置后驱架构的宝马325i,凯迪拉克CT5铂金运动版的底盘硬件配置则更加硬核。

  炫技似的后LSD限滑差速器以及MRC电磁悬架对于激烈驾驶时车辆动态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弯中能够更好地调节后轴左、右车轮的实际转数以及在不平整路面下对于车身晃动的抑制是宝马325i所不具备的。硬件加持下,CT5也能够在各种路况下带给驾驶者更具信心的驾驶感受。毫无疑问,这样的设定无愧于CT5一切为了更畅快驾驶的这一理念。而五连杆的后悬架形式以及可实现助力调节,具备可变传动比的转向齿条也能够在运动之余,提供给驾驶者更加惬意的驾乘体验。

  而来到宝马3系上,即使标轴让它看上去要比长轴运动一些,但本质上它也如同新一代3系的整体理念一般,在一些硬件的设定上向着舒适性妥协了不少。最直观的感受体现在转向手感上,新款宝马3系最大的问题便是整体转向的电子味太浓。小角度打方向时的粘滞感以及车头在较慢转向输入情况下总是慢半拍的响应都影响了它的驾驶体验。而这样的设定即使是在高速行驶时依旧没有改变,日常小幅度的变道往往驾驶者需要花上更多的精力去与方向盘较劲。

  诚然在当前宝马3系的行驶品质层面,其对于路面接缝等类似的微小频率振动的处理无愧于豪华品牌应有的水准,但这样的底盘隔绝感并不是能够直接让驾驶者感知到轮胎抓地变化的设定。同时,过于柔软的悬架阻尼以及较长的行程让宝马3系在面对连续起伏路面时对于车身的姿态控制并不到位,坐在车内能够明显感受到在过弯时悬架会产生多余的晃动。那么面对CT5在提供安稳车身姿态的同时具备十足驾驶乐趣的底盘硬件,宝马3系在这个环节的有所妥协也让其失去了曾经在这个级别应有的竞争力。

  配置:CT5豪华与科技兼顾

  作为一款合格的豪华品牌中级车,全新凯迪拉克CT5同样具备真正意义上提升用车品质的出色配置表现。无论是在内饰设计抑或是诸多“黑科技”加持的配置上,CT5都体现出了它豪华与科技兼顾的强大实力。从内饰设计上来说,整齐排列,带着金属质感的物理按键依旧保留旋钮的操作方式可谓是真正意义上兼顾便利性和豪华品牌应有的调性。座椅和内饰用料的材质也达到了很高的标准。这种将豪华氛围融入运动元素的做法现如今也成为凯迪拉克旗下车型的标志。

  作为铂金版车型,更为强大且功能丰富的车载互联系统以及全面的高科技配置也是CT5整体产品力出彩的一个重要体现。中控部分10英寸的悬浮式触控屏幕在内部强大的凯迪拉克云电子架构以及全新一代CUE的加持下,车机系统具备了同级别鲜有的配备互联功能+双系统手机映射功能,在日常用车过程之中,它确实能够提供更好的娱乐性。不仅如此,用如今信息化时代更加智能的车载以太网数据链作支撑,也让车机系统的响应和信息处理更加迅捷。同时,能够直接用手机接触实现互联功能的NFC也是凯迪拉克一次大胆的尝试。安全配置方面,包含车道偏离预警、并线辅助、车道保持、主动刹车甚至是交通标识识别的辅助驾驶系统更是能够在一定情况下用科技让驾驶变得更加轻松。毫无疑问,从各方面的配置来看,主张运动的凯迪拉克CT5所能提供的还有很多。

  总的来说,作为市场上同样具备运动特质的的两款豪华品牌中级车产品,在全新凯迪拉克CT5以及宝马3系上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方向和诉求。宝马3系向着市场妥协了许多,外表看上去仍旧运动的同时它变得更加平庸。而凯迪拉克CT5毫无疑问是同级别硬件基础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存在,将车辆的动态表现放在产品力的第一诉求这一做法势必也会博得懂它的消费群体的欢心。乱世之中,难于坚守,这用于形容CT5则再合适不过。更何况全方位的出色配置表现也让其在同价位区间具备十足的购买价值。立足运动,突出性价比,凯迪拉克CT5无疑是在这个价位更加全面的豪华品牌运动中级轿车。

  本文来自《汽车导购》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