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1205_103852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汽车与驾驶维修》

《汽车与驾驶维修》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6:00

创刊于1992年的《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是国内最早专注于中国汽车行业的专业媒体之一,也是最早服务于汽车后市场的专业期刊。

文章数
分享到:

他们,将是一汽-大众的数字化未来

2020-12-05 22:07:00

  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也是车企共识,但怎么转、下多大决心花多大本钱去转,不同企业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近日,笔者来到位于宁波的一个著名的培训机构——“中软国际”,探访正在这里封闭培训的一汽-大众团队。这个集体由60人组成,他们是为公司数字化转型而从公司不同岗位优选出来的,专攻数字化。培训全程11个月,目前已经培训了近三个月时间,效果初显。看到求知若渴、自加压力、惜时如金的他们,就看到了一汽-大众的数字化未来。

  就是要下一盘大棋

  数字化浪潮的到来,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这两年来,与数字化相关的人才十分抢手,对于人才济济的一汽-大众来说,随着企业向新业务转型,盘活现有人力资源无疑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创变”之举。

  这是由从公司700多报名者中过关斩将脱颖而出的60个人组成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跨越部门、城市、专业和年龄,他们集结到国内数字化培训的顶尖机构进行为期11个月、全封闭、高强度培训,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成为支撑一汽-大众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一汽-大众作为传统车企,以前IT部门的定位更偏向于运维、保障生产支持是这一类。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他们就在思考数字化团队能力的搭建。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一汽-大众既有对数字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有现有人员的转型和能力成长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汽-大众从去年开始就在筹划一个跨部门的数字化人才培养计划,与阿里和中软国际达成了深度的战略合作,开启了跟互联网公司和专业的IT培训机构的合作模式,由管理服务部、人力资源部、一汽-大众学院共同成立一个项目组,不惜成本盘活现有人力资源,打开一个端口,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系统地培养人才。

  “传统业务在萎缩,新业务在蓬勃成长,传统业务这边有人,而新业务人才有缺口。思考传统业务人员如何实现向新业务转型,从人才的角度如何实现一个有效的培训培养,这是一个课题。”

  来自管理服务部的黄钰淇是一汽-大众专门为这个培训班配置的班主任,而管理服务部作为数字化转型的牵头部门,他对这次在全公司范围内的系统化集中式培训的来龙去脉很清楚。“实际上从2019年底这个事就一直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今年虽然遭遇了疫情,但公司推动数字化人才转型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在苦难中依然最大化的为我们创造条件。”

  2017年从哈工大毕业入职一汽-大众的吴思延是1996年出生的,别看年龄不大,已经在人力资源部工作了三年时间,他是这个培训班的班长。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工作两年后吴思延就随队去德国汽车学院做调研访问,这也是跟现在这个项目有很大关联的一次学习。他介绍说,德国大众也要做自己的软件中心,培养自己的软件人才,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整栋大楼都是做培训的。回来之后就把这个项目经验向公司领导做了汇报。

  “但是说实话,最开始的时候,我第一想法就是这事成不了,因为难度太大,担心推不动这件事情。后来越来越发现一汽-大众的决心之大,我觉得如果公司的领导们对行业的发展没有特别清晰的洞察、认识,是很难做这么大的一个决定的,管理服务部也特别想把这个项目推动起来,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大家在这里学习的这样一个场景。”

  黄钰淇说,项目的推进就是一个多方横向协作的过程。以前,无论是管理服务部、人力资源部、一汽-大众学院还是技术部门,从来没有一个项目有这么大的跨越和联合,“对公司内部来说,这种协同合作是第一次,是首创,所以说是在公司一个好的合作氛围下,才做成了这个项目。”

  不须扬鞭自奋蹄

  一汽-大众数字化培训班从8月中旬在宁波开班,就全员开启了争分夺秒的学习模式,早8:30开始上课,晚9:00下课,周六不休。天天有作业,周周有考试,月月有总结,整个团队都处于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当中。

  每天午休时间是两个小时,但很多人吃完午饭就回到教室自习,到小组做项目时,基本上都到晚上11、12点。每周五进行考试,本来及格线是60分,后来因为大家普遍水平都比较高,他们觉得用60分要求有点低了,于是干脆把及格门槛定到80分,达不到80分,周六就得再补考。

  一汽-大众学员的这种超常的拼劲和出色的学习能力也让中软培训机构的老师们吃惊不小,甚至直呼“恐怖”,并称这些“厉害”的学员也给他们的教学带来不小的压力,真正是“教学相长”!

  一汽-大众数字化培训班“全家福”

  用班长吴思延的话说,这是一群闯过三道“关卡”的人。能入职一汽-大众的本身都是名校毕业生,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学习能力普遍都很强,这是第一道卡。

  而第二道关卡是通过这次面试,把员工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等进行了严格的筛选。

  第三道关卡就是对报名者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筛选,每个成员都是有强烈的意愿,并且在选拔中胜出才来到了这个团队,因此都特别珍惜企业给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大家都抱着必胜的信念在拼搏,不管顶着多大的压力,都要把课程学好,不辜负公司这种成本投入和殷切期望。

  “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学员们都会高质量地完成这次学业,也相信学完回到岗位之后也能成为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支柱。”

  黄钰淇作为班主任,本来是作为管理者为大家学习保驾护航的,初衷是沟通协调还有监督学习,没想到的是大家这么拼,现在倒要“监督”他们注意休息别太累了。班主任自己平时也在跟大家一起上课、一起考试,没人要求他,全凭一种自觉自愿。

  有志无惧年“高”

  38岁的秦林冲是这个团队“最年长者”,并且是唯一一个超过35岁的学员。2007年入职的秦林冲很自豪地说,他见证了一汽-大众最辉煌的十几年。

  说到自己的培训经历,秦林冲更是有满满的“获得感”:2012年,他在技术开发部工作了7年之后 ,得到去同济大学培训德语四个月的机会;2018年他又赴德国参加公司的TTA培训。算上现在的数字化培训,可以说,秦林冲属于绝无仅有的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全部大型培训的员工。

  2014年他调入控制部,因为对接的部门中就包括管理服务部,因此自己对公司的IT状况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自己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承担的工作也基本上都是跟系统或者IT相关,控制部常有一些开发的任务交给他。

  不过,这里毕竟不是IT部门,周边没有谁可以帮到自己,比方说,领导要开发一个什么小的平台或者一个小的系统,那时候就只能自己做,而自己的能力还不太够,就常常有一个恐惧心理,明显地感觉到存在能力短板。

  “那时候一方面感到痛苦,另一方面又想着去做,就这么一个真实的感受。”他说,现在参加这个班的学习太有用了,就明显感觉到,能力链条建立起来了。

  “所以现在再让我去做一个小平台什么的,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搞定,不仅不会有之前的恐惧感,相反还会有一些兴奋感呢!这就是我这一段时间培训以来最深的体会,并且我觉得自己会把这种兴奋感延伸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

  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陈哲,年龄也已经超过30岁,毕业后一直是在成都分公司质保部门工作,之前对数字化这一块也有较多关注,知道很多车企都在做数字化变革,这就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正好公司有了这样一个转型培训,觉得自己应该把握这次机会。

  “其实在报名时在年龄方面我也有顾虑,因为大家一般都觉得做软件开发,做数字化35岁以后就要被淘汰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既然公司给了每个人平等的机会,我还是要努力一把。”他说,这次成都分公司只招10个人,报名的人多,竞争特别激烈,通过考试,录取的最低分就是91分,“我正好就考了91分。后来才知道得90分的就有4、5个人,只能说自己非常幸运”。

  重回高三的“劲爽”

  与超过30岁的“高龄”学员们的深思熟虑不同,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95后”们则是轻装上阵,在紧张的学习、快乐的成长中,渴望新挑战,求知欲旺盛的他们立马找到了重回高三那“劲爽”的感觉。

  2019年从山东大学材料专业毕业来到一汽-大众的陈晨说,自己毕业的时候计算机专业就非常火热了,用人单位都想要计算机专业的。

  为此,他的同学找工作不少都碰了壁,自己虽然有了满意的工作,但心中也埋下一颗种子,一直在准备川大的在职研究生考试。这时正赶上公司这次培训的好机会,觉得没必要去准备考研了,果断报名并且顺利通过了。

  “我走的时候,我的主管送我,他说非常舍不得我走,但是他觉得这个机会是非常难得的,他希望我来这边好好学习,然后回去之后能够做更大的事儿”。

  1996年出生的唐慧敏毕业于吉大车辆工程专业,已经在产品开发部工作两年了,对自己分管的业务比较熟悉了。“我其实正在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要不要考虑转岗,就在这个时候,公司数字化转型培训这个机会就来了。”她说,知道当今社会数字化非常火,就想着先报个名再说。

  随着导入培训,加上自己的多方面了解,发现自己真的是“押对了宝”,她说这是她之前完全陌生的专业。为了通过选拔,自己学的比较辛苦,白天要上班,晚上就回去开始偷偷用功,常常学到半夜12点多。“

  导入培训时,有很多和我一起去培训的同学在做大作业的时候,也都是刷夜做,大家都是非常努力的!”让她更为感慨的是,到了这边后,学习状态更加紧张,“真的像是又回到了高三的那种状态,自己非常珍惜公司给的这次机会,但这和重回课堂感觉还是不一样的,感觉自己是在‘薅公司的羊毛’。”

  去年从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毕业入职一汽-大众的翟燕玲,也是1996年出生的。她说,除了秦林冲大哥,在这个团队中,就算她的专业与计算机比较搭边。

  翟燕玲来自生产管理部,岗位是通关管理,这两年数字化大行其道,部门里总会有一些开发什么系统的任务找到她头上,但时常会感到自己能力有缺失。

  “正好碰上公司的这次机会,真是非常的渴望,我还是比较喜欢计算机的。特别是一汽-大众与互联网顶尖公司阿里的合作,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与互联网顶尖公司的合作,机会太难得了。”

  所以当时公司宣讲的时候,她就在想,一定要去,决心非常大。但是每一个环节竞争都特别激烈,就担心自己去不了,好在终于如愿以偿。

  她坦言,来之前没有想到压力会这么大,觉得跟所学的专业相近,还是有一点点自信,以为不会那么吃力。“到这才发现,这些大哥大姐们都太拼了,都太优秀了,跟他们相比自己确实是一点优势都没有!”

  经历了几次考试,中间有几次考得不是特别好,就有点失去自信,现在也逐渐找回状态了,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节奏。“我从心眼里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翟燕玲真诚地说 。

  按计划,在中软的学习是第一阶段,下一阶段,他们将到阿里公司去做车联网的项目实践——那个实践本身也是一汽-大众和阿里合作的项目,大家未来回到工作岗位后,工作场景不会有什么太大差异,可以说是无缝对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可以说,看到他们,就看到了一汽-大众的数字化未来。

  本文来自《汽车与驾驶维修》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