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1129_93232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张江科技评论》

《张江科技评论》

开博时间:2019-06-06 14:03:00

《张江科技评论》是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联合创办的一本科技评论类杂志。该刊报道评价国内外创新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商业价值,介绍上海在建设全球领先科创中心进程中的制度成果、技术成果、创业成果,推动产学研密切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转型发展。

文章数
分享到:

垃圾的价值与能量

2019-11-29 11:46:00

  上海率先打响了垃圾分类、回收、储运、利用的攻坚战,全民关注垃圾处理热潮已悄然兴起。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约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垃圾围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最好的垃圾管理方法是政策而不是技术。

  垃圾减量化

  垃圾处理的顺序是减量、再利用、回收、能量还原和废物的处置。然而,从垃圾到能源的转化相对效率低,垃圾的能量还原不能作为主要选择,而填埋会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焚烧成为垃圾能量化最后的保障。从国际实践经验来看,对垃圾的有效管理是实现垃圾减量的最佳策略。

  鼓励垃圾减量最主要的政策工具是

  上海率先打响了垃圾分类、回收、储运、利用的攻坚战,全民关注垃圾处理热潮已悄然兴起。

  日本的垃圾分类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约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垃圾围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最好的垃圾管理方法是政策而不是技术。

  垃圾减量化

  垃圾处理的顺序是减量、再利用、回收、能量还原和废物的处置。然而,从垃圾到能源的转化相对效率低,垃圾的能量还原不能作为主要选择,而填埋会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焚烧成为垃圾能量化最后的保障。从国际实践经验来看,对垃圾的有效管理是实现垃圾减量的最佳策略。

  鼓励垃圾减量最主要的政策工具是收取垃圾收集费。韩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垃圾按用户收费的国家,到目前为止,韩国的用户垃圾产生率是全世界最低的。

  垃圾资源化

  生活垃圾处理的流程根据垃圾的流向来看,主要包括生活垃圾的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置4个环节。要实现垃圾资源化,首先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做法是混装混收,资源化利用的效率不高,加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成本较高,较低的利用率既不经济也无法提高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应利用前期补贴引导和税收政策的组合,充分调动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的积极性。

  垃圾能源化

  近年来,国家加强对生活垃圾的清运力度。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卫生填埋方式需占用大量宝贵土地资源,易造成二次污染的缺点也较为突出。在充分进行垃圾资源化利用后,对有机垃圾的能源化,将是我国大中城市未来生活垃圾处理的不二选择。

  垃圾处理市场展望

  未来10年,我国垃圾分类将新增市场机会4 000亿元以上,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均量大面广,成为城市管理的关注重点。然而,现有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目前,厨余垃圾处理仅在上海、江苏等地刚刚起步,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推进将带动厨余垃圾处理行业发展,具备技术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筑装修垃圾的统筹管理及资源化利用正从一个空白市场向政府特许经营的市场化方向逐步成型。在垃圾焚烧发电领域,垃圾焚烧项目将以每年百座以上的增量快速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市场运营收入每年1000亿元以上,新项目投资规模每年约500亿元。

  此外,环卫车辆(含厨余部分)每年约有100亿元增量。垃圾分类对再生回收领域构成长期利好。咨询、设计、督导、监测、代收垃圾等业务呈现增量。环卫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等业务增量明显。

  从垃圾分类比较成功的国家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焚烧产生电能或热能、堆肥、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将垃圾“变废为宝”,实现了极高的资源回收利用率。经济激励和法律约束对于促进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也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明确清晰的垃圾分类体系有助于居民有效地进行生活垃圾分类,降低末端处理成本。最终目的是达到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分类和专业分类结合、系统落实,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算“经济账”,要走向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作者:徐拥军,江苏现代低碳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30 能源战略专家,国家能源局能源专家,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江苏省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学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

  

  本文来自《张江科技评论》

 

上一篇:区块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下一篇:知识图谱与认知智能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