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10203_1042146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张江科技评论》

《张江科技评论》

开博时间:2019-06-06 14:03:00

《张江科技评论》是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联合创办的一本科技评论类杂志。该刊报道评价国内外创新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商业价值,介绍上海在建设全球领先科创中心进程中的制度成果、技术成果、创业成果,推动产学研密切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转型发展。

文章数
分享到:

以都市圈为鼎支撑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2021-02-03 23:33:00

  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区,是一个浓缩的城市群,未来希望将绿色作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提升都市圈的颜值、阈值、限值、绿值、品值、比值、价值等7个方面,构成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升值路。


  都市圈

  都市圈是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者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为核心,以1小时通行圈为基本范围形成的高度同城化地区。高度同城化地区主要实现十同,包括在都市圈范围里实现规划同编、产业同链、城乡统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科技同兴、环保同治以及生态同建,实现十同的高度同城化的地区才称为都市圈。与都市圈相比,城市群是高度一体化地区,包括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区域市场建设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城乡统筹与城乡建设一体化等六大一体化。

  都市圈是高度同城化地区,城市群是高度一体化地区,是都市圈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从概念来讲,都市圈首先是高密度人口集聚区。一般一个都市圈的人口集聚规模约500万人,城市群人口规模至少2 000万人。

  都市圈是一个高端、高新、高精尖产业的集聚区。传统服务业一般都不是都市圈主要发展的产业类型,而高新技术产业、高精尖的产业类型都会高度集中在都市圈地区。在都市圈地区,各类土地被高效集约利用。同时,都市圈是高品质生活圈,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生态圈。


  都市圈的成长

  从城市到都市区是城市群空间的第一次范围拓展,从都市区再到都市圈是城市空间范围的第二次拓展,从都市圈扩展到城市群是城市群空间范围第三次扩展。多个都市圈通过长期发育过程,通过有机的经济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城市群。从城市群再到大都市连绵带是城市群空间范围第四次扩展,多个城市群随着发育程度不断提高,空间扩展程度不断加强,多个城市群最终连为一体,称为大都市连绵带。

  都市圈前身是都市区,是一个以超大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外拓展的区域。都市圈的后期指的就是城市群。由此可以看出,都市圈是城市群核心区。至少3个以上都市圈将构成一个城市群。可以认为,都市圈是浓缩的城市群,是高度发育、高密度集聚的城市群。多个都市圈扩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成为城市群。

  都市圈只有区域性功能,不具备国家或者国际的功能,而城市群不仅仅是区域增长中心,而且是国家增长中心,甚至一些城市群是国际增长中心。

  都市圈在成长过程中经过了上述4次扩展,其空间的范围、影响的范围,以及城市的个数、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梯度扩大模式、对应发展阶段、承担的功能都是不一样的。例如,都市区在城市基础上逐步扩大,只具有市级意义,人口规模大概在500万到1000万人之间,由1个城市及毗邻地区构成。从交通网络来讲,都市区是向临界地区延伸的1个区域。从地域结构来讲,都市区是单核结构,发展阶段处于城市群形成的初级阶段。从都市区演变到都市圈,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具有市级意义。当然,城市的个数仍然是1个,人口规模大概是1000万到1500万人之间。空间组成由1个城市及毗邻地区拓展成城市及周边地区,交通进一步向周边地区延伸,城市之间开始进行互补和联系。都市圈除了核心城市之外,周边还包括若干个小的微型城市,地域结构由单核心圈层结构变成单核心放射状圈层结构,发展阶段处在城市群形成中期阶段。都市圈阶段已经变成区域增长中心,不仅仅是带动城市本身发展,而且辐射到更多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在都市圈演变成城市群的过程中,空间范围开始跨区扩大,影响范围具有大区级或国家意义。此时,城市的个数就变成3个以上,其中要有1个是核心城市。这个核心城市必须是超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人口总规模在2000万人以上,交通网络开始在城市群里各个都市圈之间,或者各个城市之间形成相对稠密的交通网络,城市和都市圈之间的产业互补性、相互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地域结构由单核变成多核,逐步形成圈层网络结构,这个发育阶段是城市群发育的阶段,此时的多个都市圈才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这样的城市群由区域增长中心演变成为国家增长中心。中国城市群形成“5+9+6”空间组织格局,这些城市群基本承担国家增长中心的功能。如果多个城市群再向外扩展,由城市群转变为大都市连绵带,空间范围开始跨界扩大,影响范围具有国家甚至国际意义,人口规模将超过3000万人,交通网络开始跨界跨国向外延伸。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的互补性会更强。地域结构由之前的单核转变为多核星云状高度交织的网络结构,这是城市群发育的顶尖阶段。一般大都市连绵带都是国际增长中心。

  从都市区到都市圈再到大都市连绵带是逐渐递进过程,超越任何一个阶段,培育下一个阶段的城市群形态或者大都市连绵带,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跳过都市圈去建城市群,实际上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目前,国家一系列城市群规划都陆陆续续在批复,城市群规划面积是比较大的,规划总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9.15%。总体来讲,中国城市群的各类城市群规划面积都是偏大的,由于偏大,显得城市群里的都市圈发育程度相对比较弱,辐射带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群规划的范围比较大,找不到抓手。在城市群里面的内核都市圈培育程度不够,显示出来内核太弱,鼎力不足,城市群规划实施比较缓慢,甚至某些地方的城市群无法组织实施。回归到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上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发布了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目的就是在推进各个城市群规划过程落实中,要重点培育城市群发展核心区,也就是都市圈。通过这样一个补救过程,走出一条从都市圈到城市群,反过来再培育都市圈,然后进一步加快城市群建设的道路。

  都市圈支撑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之鼎

  城市的未来就是城市群。目前,我国正在形成“5+9+6”的城市群空间组织新的格局。可以看出,未来中国建设的城市群分三大方阵:第一,重点建设5个国家级城市群,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第二,稳步建设9个区域性城市,包括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江淮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等;第三,引导培育6个地区性城市群,包括晋中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在这个空间格局里面,城市群里的核心区就是都市圈。在真正建设城市群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建好都市圈。

  具体到京津冀城市群,除了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大的空间格局以外,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建设首都都市圈、天津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上。把三大都市圈作为支撑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鼎,辐射带动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例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成为一个重要战略来推进。在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的城市群构成“3+4”的空间组织格局,面积占到黄河流域面积的40%左右,经济总量占到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总量的70%以上,所以城市群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未来在建设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3+4”空间组织格局中,同样要提出“一沿九鼎”支撑的都市圈建设格局,“一沿”是沿着黄河流域,“九鼎”是支撑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重要过程中的九大都市圈,从黄河上游到下游分别为西宁都市圈、兰州都市圈、西咸都市圈、银川都市圈、呼和浩特都市圈、太原都市圈、郑州都市圈、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形成1个“一沿九鼎”支撑格局,成为支撑沿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发展的9个鼎。

  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路径

  作为城市群之鼎的都市圈,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提升路径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升都市圈生态环境的颜值。未来的都市圈要建成高品质的生活圈和生态的美丽圈,首先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把都市圈颜值提高。

  第二,确定都市圈资源环境的阈值。例如,在都市圈里面是不是要继续强化人口各种生产要素集聚能力?都市圈资源环境承载阈值到底是多少?这些都需要进行阈值核算来决定都市圈到底承载多少人口、多大的经济总量。

  第三,核定都市圈人口承载的限值。针对到底承载多少人口规模和多大的经济总量以及要不要对都市圈人口进行向外疏解,都是在后续需要进行探讨的。

  第四,提升都市圈经济发展绿值。强调都市圈绿色发展,倡导在都市圈里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绿色产业结构,推进国民经济绿色化,形成绿色GDP的发展态势。

  第五,提升都市圈文化传承品值。都市圈里面有很多深厚文化底蕴,如何把文化底蕴、文化内涵和文化剖面挖掘出来,把文化转变成为生产力,在保护文化基础上推进提升文化的品质。

  第六,提升都市圈要素流动比值。通过都市圈内部和都市圈向外在城市群之间,以及都市圈再向外的城乡统筹之间,要去对比流动的各种要素的比值比价,才可以为都市圈的要素正常、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第七,提升都市圈社会和谐的价值。提升都市圈的颜值、阈值、限值、绿值、品值、比值、价值等7个方面,构成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升值路。未来,希望把绿色作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在处理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以京津冀城市群与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为例,要在二者发展过程中处理三个制度的空间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好三个金三角。大三角,包括京津冀三个省市。中三角就是京津保高度一体化,这里面指首都都市圈、天津都市圈、保定都市区三者之间高度一体化。小三角,指首都、通州、北京副中心雄安新区,三个同城化。这三个金三角在推进京津冀发展中非常重要,需要处理好它们三者的空间关系。

  二是协调两个新两翼。首都新两翼指的是北京和雄安两个点。河北新两翼指的是雄安和张北地区。

  三是建好两个功能区。主要是指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与生态环境支撑区。这个区域重点在张家口市,因为张家口处在北京上水上风方向,北京的官厅水库汇水面积90%以上在张家口市,密云水库汇水面积的53%在张家口市。因此,张家口市是北京的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两者之间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唇齿相依的生命共同体。

  我们负责编制完成的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规划,在2019年已经由国家发改委向27个部委下发落实,目前这项规划正在落实之中。首都两区和首都雄安新区相互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首都两区指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源源不断地向首都输送干净的水、清洁的风、良好的生态、良好的风电、充足的劳动力以及季节性蔬菜和蛋奶,输送到首都后进行加工转化,再进一步向外疏解,疏解出低端传统的产业、服务、教育、科研、医疗、物流到雄安新区。从头部支撑区到中部首都加工循环和核心区,再到雄安新区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

  在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过程中,首都都市圈和张家口之间形成一个伞型保护格局。倘若把北京作为一个伞的把手,把北京到张家口京张绿色发展走廊作为伞柄,把第二道生态屏和第一道生态屏作为伞的伞布,中间的水谷和山谷作为伞的伞骨,这样就形成一把张开的伞。只有打开这把伞,北京的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安全才有保障。如果合上这把伞,北京就会暴露在西北的诸多风沙口上,生态环境就会有危险。因此,在京津冀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城市群建设和都市圈发展相互的支撑和促进关系。只有将这些工作做好了,北京和张家口之间和首都两区之间的关系才能协调好,它们相互之间都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是一个首都两区建设的伞型保护格局。未来这把伞一直要撑开,如何让这把伞撑开,就是要不断加快建设好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本身的环境,这是护卫首都的千年大计。

  方创琳,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骨干人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群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文/方创琳

本文来自《张江科技评论》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