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张江科技评论》

《张江科技评论》

开博时间:2019-06-06 14:03:00

《张江科技评论》是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联合创办的一本科技评论类杂志。该刊报道评价国内外创新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商业价值,介绍上海在建设全球领先科创中心进程中的制度成果、技术成果、创业成果,推动产学研密切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转型发展。

文章数
分享到:

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联动发展

2021-03-26 12:33:00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依托现有先进设施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北京、上海建设两个科技创新中心,在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建设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全国其他地方建设若干个区域创新平台。

  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包含各类创新活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第二类是以标准化为主导的技术创新;第三类是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创新成果共享,促进一体化的协同发展。在上海和合肥,国家布局了几个重大的科学工程,把这些重大科学工程综合利用起来可以支持我国的原始创新。利用这些原始创新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技术攻关,产生更多、更大的科学技术成果。如果这些成果能够得到有效的转化,将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面向信息、能源、环境、健康四大研究领域,其核心建设内容是国家大科学装置集群,以及围绕核心建设的科研机构、大学研发团队等科技研发圈,外围是由科技成果带动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

  换句话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内容是“2+8+N+3”。其中,“2”是指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积极争取新能源国家实验室。“8”是指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HALS)等5个大科学装置,提升拓展现有的先进超导托卡马克等3个大科学装置性能。“N”是指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离子医学中心等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前沿研究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在该细分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3”是指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个“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它们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才培养的主要单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科学中心,成为在相关领域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综合性创新平台。


  合肥同步辐射光源

  四大研究领域的科研进展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个主要核心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围绕科学中心在四大研究领域开展科研工作。

  首先是材料领域。材料是各个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合肥研究院在强磁场下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些是合肥和上海两地的科学家共同合作的结果。我们的第一个研究是关于黑磷的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二维纳米材料,因其优越的电气特性,黑磷有望成为硅的理想替代材料。超导材料是对未来新一代技术装备非常重要的材料,超导的机理研究在国际材料物理学界开展得非常多,强磁场就是开展这方面研究非常重要的平台。合肥研究院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磁性储存材料,并且从实验中观察到多种与磁相关的结构,首次实现了单个斯格明子研究的探索。此外,合肥研究院在拓扑材料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拓扑材料是电子信息领域非常重要的材料,这方面的工作有的是合肥的研究人员完成的,有的是上海的研究人员完成的,已经得到应用的材料是吸能合金,这种材料有非常好的塑性,除了在航天领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之外,在其他领域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其次是能源研究领域,主要是核聚变能的研究。合肥研究院的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目前,EAST已成为国际上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的重要实验平台,其研究成果将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实现稳态高约束放电提供科学和工程实验支持,并将继续为我国下一代聚变装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前期预研奠定重要的科学基础。同时,合肥研究院在先进核能技术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高温液态金属回路实验装置。

  第三是环境研究领域。合肥研究院利用光学手段对大气环境污染进行检测,从地面到高空研发了一系列技术产品。目前,我国空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检测手段来自合肥研究院。合肥研究院正在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紧密合作,目前,已经有4个相关的测量系统在卫星上工作,可以检测到全球各地的大气环境情况,承担了8个研发任务。除了对大气环境污染进行检测之外,合肥研究院在治理水污染、处理重金属污染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用纳米技术去除水中的氟。

  第四是健康研究领域。合肥研究院在分子层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希望找到一些疾病机理在分子层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细胞层面利用强磁场条件开展研究工作。2017年,我们研究发现强磁场对癌细胞的纺锤体有调控作用,效应非常明显,这种调控使得癌细胞的分裂受到抑制,给抗癌专家攻克癌症带来重要启示。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探索

  当然,合肥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科研机构原创科技成果供给不足,大学科研机构取得的重大原创还不多,转移转化的源头不够,这可能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行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二是区域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渠道不畅通,即使有成果,也很难与企业建立联系。三是企业的创新意愿、能力及动力不强。因此,我们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重大成果产出,解决上述问题。

  目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尝试了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在科研单位内部建设一些研究组织,实行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建设合作攻坚技术研发平台,实行企业化的模式。为了探索这两种模式,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合肥建设了两个研发平台。一个是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有关部门联合共建,由合肥研究院独家运行,主要建设四大平台,即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平台、环境和能源材料研究技术平台、工业技术研究平台和应用技术转化平台。我们承担了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也承担了企业委托的产业技术研发项目。我们还开展了自研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中试,吸引社会投资共建小微企业,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工程硕士,这些研究生毕业以后到企业工作,也把技术带给企业。目前,合肥研究院在服的企业有24家,其中有两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认证,这是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很多大学、科研机构都是采用这种模式。另一个是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以下简称“创新院”),实现了企业化的运行模式,政府占65%的股份,创新院占35%的股份。经过不到4年的运营,创新院现在最新的资产评估增加了3.2倍。

  创新院的主要目标是建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化平台、人才培育基地、重大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实现技术、产业与资本的有机融合。创新院将实行“三轮驱动”战略,即建立专业技术工程平台、专业转移输出平台和产业资本融合平台,实现从市级、省级到国家级孵化平台的跨越。

  作为合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试点单位,创新院允许核心创新团队依据文件参与管理,支持利用政府的资金和国家参股的引导资金参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创新院还建立了市场化的股权配置机制,按照内部程序自行选择包括协议转让等股权退出的方式,通过合肥研究院进行创业辅导,通过CEP中心进行创新培训。现在,我们已经和香港展开合作,也希望能够跟上海加强合作。

  创新院的模式主要是企业化运营,三化并进,即突出企业化的运行、突出链条化的推进、突出多元化的投资,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院地合作平台建设的运行模式。安徽大学在合肥也在建类似的平台——安徽大学绿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对比事业单位运行模式和企业化模式,事业单位运行模式能够保证从应用技术研究到成果产业化整个创新链条很好地衔接,发展预见性好、风险较小,但平台与产业界社会资本难以紧密连接,发展活力不足,主办单位负担重。企业化模式的平台开放程度较高,能够支持较多的成果产业化,平台内在的发展动力很强,但需要注意降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风险,企业化运行机制还在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之中。创新院4年实践经验表明,科技成果专业转化平台的企业化运作可能更加有效。

  总的来看,建设张江和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充分发挥其作用,将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长三角地区拥有科技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经济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共享科技资源,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将大有可为。合肥研究院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单位之一,希望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匡光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安徽大学校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装置项目总经理。长期从事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和托卡马克低杂波驱动电流技术及实验研究工作,获得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文/匡光力

本文来自《张江科技评论》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