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张江科技评论》

《张江科技评论》

开博时间:2019-06-06 14:03:00

《张江科技评论》是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联合创办的一本科技评论类杂志。该刊报道评价国内外创新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商业价值,介绍上海在建设全球领先科创中心进程中的制度成果、技术成果、创业成果,推动产学研密切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转型发展。

文章数
分享到:

神经科学助力数字化进程走向人本主义未来

2021-06-01 10:31:00

  如果说数字化是对人类劳动力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那么数字化进程的人本化就是人类心智的再一次进化。神经科学的最终商业化应用将架起数字化和人本化的桥梁。


  2020年3月,德勤全球发布了《2020技术趋势报告》,首次从全行业视角提出“人感体验平台”(Human Experience Platform)技术群。该技术群涉及以洞悉人类体验和感知的眼动追踪(Eye-tracking)和脑电技术(Electroence phalography, EEG)以及助力机器更真实地模拟人类认知的深度学习算法和情感分析技术。《2020技术趋势报告》认为,这些技术将引发数字化世界与人类意识层感知体验的更高层次融合,是机器和人进行心灵、意识交互的技术雏形。

  2021年1月,德勤全球又发布了《2021技术趋势报告》,这一次在延续“人感体验平台”技术群的基础上,报告进一步提出了“打造万亿级个人定制”,独树一帜地将传统商业环境下的规模化生产和私人定制化生产这两个看似对立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如果数字化是基础,那么技术的核心就是“人感体验平台”技术群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技术应用模式。

  神经科学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高潮

  100多年前,作为对人类思想进行生物学解释的现代神经科学还只是一门刚起步且技术不成熟的学科(以西班牙神经学家拉蒙?卡哈尔系统性地描述神经元及其各类形态为标志),作为对人类思想进行意识层解释的心理学也刚刚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真正的实验科学(以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自此,这两门学科在100多年间飞速且并行地发展着,不少科学家专注于这两者之间的映射研究,即用生物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人类的思维意识。在研究体系不断发展、研究成果不断丰硕的过程中,这两门学科的影响力也自然而然地蔓延到相应的应用领域。

  2013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凭借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Brain Research through Advancing Innovative Neurotechnologies, BRAIN)吸引了全球科学家的目光。很快,欧盟各国、日本以及中国都开始提出自己的脑科学研究计划(以下简称“脑计划”)。各国的大科学计划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即这类科学计划不再是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作为唯一主导,政府、企业、资本力量等在各国脑计划中纷纷获得参与甚至主导子项目的资格。凭借多元角色生态网络的构建,脑计划的意义也变得丰富多样,在为国防、安全需求服务的同时,也更突出与民生、商业需求的直接对接。其中,企业和资本的力量显得格外重要,甚至可以说它们是脑计划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中坚力量。


  神经科学的跨领域发展

  随着脑计划的开展和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在临床医学、康复辅助、社会经济等应用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化企业,其中既有初创企业,也有已经完成融资上市的中大型企业。

  ●临床医学应用领域

  在医学领域,尤其是与神经科学相关的神经病学和精神医学应用方面,一大批医药研发生产企业、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和技术创新应用企业形成了行业主导。在医药研发生产方面,全球几大医药巨头都有神经以及精神疾病方面的专利药,市场已经形成并且快速迭代趋于成熟。目前,受这些医药企业关注的疾病也被纳入各国脑计划的重点研究方向,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以及抑郁症等。在医疗器械研发生产方面,几大核心企业如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日本岛津等形成了市场主力,其产品除了包括传统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PET-CT)、磁共振成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fMRI)、脑电图、脑磁图(MEG)、经颅磁刺激仪(TMS)之外,还有相对更为先进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近场/功能性近场红外干涉成像(NIR/fNIR)、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在技术创新应用方面,主要的核心力量以领头的大型企业和一批技术初创企业为主,这些企业通过对应用场景的再次挖掘和梳理,开发出新的技术应用流程或体验模式,从而形成市场差异化的竞争力,如在传统影像医学基础上叠加视觉识别功能,以期实现人工智能疾病筛查,协助放射科医生最终作出诊断,深耕这一领域的国内企业包括上海联影、依图科技等。另外,部分初创企业还建立了中国人精神疾病脑电常模数据库,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开展相关疾病的筛查和判断。

  ●康复辅助应用领域

  在康复辅助领域,也涌现出一批与神经科学相关的康复辅助器械、设备及技术。例如,全球领先的眼动技术与应用企业Tobii下设的Dynavox事业群,主要负责研发和销售用于辅助渐冻人和残障人士进行人机交互的专用眼动仪,这类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被全球诸多人群使用。人工耳蜗也是康复辅助领域非常成熟的一类技术,该技术通过外部设备对声波进行搜集并转换成电信号,由一根精细的导线穿过皮肤和颅骨并刺激人类大脑的颞叶听觉区,从而使失聪人群重获听觉。此外,脑机接口技术也处于快速形成产业化的进程当中。其中,广为人知的就是埃隆?马斯克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Neuralink。未来,人们可以通过该技术实现更多难以想象的功能,如用意识控制周边的机器以达到替代残疾的肢体实现日常生活功能等。

  ●社会经济应用领域

  社会和经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发展的关键命脉,其中的应用场景五花八门,人类思想更是千奇百怪,如何快速、准确把握不同人群的生活及商业需求,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重要隘口。为此,在商业尤其是消费市场上,德勤公司很早就开始用EEG、眼动追踪、皮肤电、表情识别、动作分析等技术研究消费者的喜好和决策倾向。德勤德国在2014年前后设立了德勤神经科学研究所(Deloitte Neuroscience Institute, DNI),该研究所聚集了大约20位生物物理学、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的博士,专门为德国的各类消费、汽车零售、工业设计机构进行行为研究、体验优化和交互设计等。在国内,一些龙头企业也已重点布局行为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建设,致力于利用上述技术为其业务赋能。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商的主页就是根据对客群关注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的识别和分析进一步开展设计和租售定价的。与此同时,以国内高校为首的一群管理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学者也逐渐意识到这样一门新兴学科诞生的必要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马庆国率先提出了这门新兴交叉的学科,并将其定名为神经管理学。马庆国院士系统性地阐述了该门学科所包含的子课题系统,如神经营销学、神经领导力学、神经决策学、神经工业工程学等。2017年,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神经经济管理专委会的成立标志着神经管理学这门学科在国家高层次学术组织队伍里的正式亮相,应运而生的是各大院校百花齐放式地开展神经管理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也有不少企业加入进来共同推动相关技术的产业应用。可见,神经科学作为一个全新的跨学科门类,在社会经济应用领域的未来发展也令人期待。

  我们可以预见性地看到,上述3个领域的发展是建立在数字化时代浪潮的基础之上的,而神经科学的最终商业化应用将架起数字化和人本化两大主题的桥梁。如果数字化是对人类劳动力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那么数字化进程的人本化就是人类心智的再一次进化,数字化和人本化相结合所催生的“人机一体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是我们回归人本主义初心的代表体现,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技术经济体系下寻找到的全新的存在意义。

  当然,目前我国在神经科学应用领域仍处于萌芽期,尤其是产业界对相关理论和技术还非常陌生,对应用场景的认知度也不高,这对我国即将全面实施的脑计划来说既是阻碍又是机遇。把握好这个机遇,需要全行业的专业人士转变思维来推广和普及神经科学学科,并思考其应用场景。如今的数字化进程已经为我们迎接下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我们真诚呼吁业内专家和行业精英用人本化的理念重新思考数字化所带来的红利,从而识别出更多的神经科学行业应用场景,回归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自我价值实现的原始初心。

  汪严磊,德勤中国创新部门Catalyst业务经理、创新科学家,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神经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会员,美国心理学会会员,国际罗夏与投射测验法学会会员。

  杨家齐,德勤中国创新部门Catalyst业务高级顾问。

  文/汪严磊 杨家齐

本文来自《张江科技评论》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